寄生虫

ISO45001常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

发布时间:2023/4/20 14:05:42   

ISO常见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手册

作业场所常见职业危害辨识手册

二0一0年五月

目录

1、职业危害分类综术

(1)生物因素

(2)物理因素

(3)化学有害因素

(4)生产性粉尘

2、建筑行业职业危害

3、精加工常见行业职业危害

(1)橡胶制品业

(2)塑料制造业

4、机械加工行业职业危害

(1)金属制品业

(2)金属表面处理

(3)机械工业

第一章职业危害分类综术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7号)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多种危害。由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通常将职业危害概念等同于职业病危害概念。

职业危害有生产过程职业危害,劳动过程职业危害和生产环境职业危害三大类。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危害可分为以下四类:生产性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第一节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空气动力学直径(AED)小于15μm以下的尘粒可到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为呼吸性粉尘。

1.1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职业接触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非常广泛,几乎所在的工农业生产过程均可产生粉尘。其主要职业来源与职业接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固体物质的破碎与加工:职业接触主要为矿石的开采和冶炼,

隧道开凿,筑路,耐火材料、玻璃、水泥、陶瓷等工业原料的加工,铸造、锻造工艺,粮谷脱粒等过程。

(2)物资的不完全燃烧:常见职业接触为煤炭不完全燃烧的烟尘。

(3)蒸气的冷凝和氧化:如铅熔炼时产生的氧化铅烟尘。

1.2生产性粉尘所致健康损害

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点不同,对机体的损害也不同,可引起不同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

尘肺;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

管哮喘;石棉、放射性矿物、镍、铬、砷等粉尘均可引起肺部肿瘤。

(2)局部作用

粉尘作用于呼吸道黏膜,早期功能亢进引起肥大性病变,继而黏

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良,造成萎缩性病变,呼吸道抵御能力下降。体表长期接触粉尘可导致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金属磨料可引起角膜损伤,浑浊。

(3)全身中毒作用

铅、砷、锰等粉尘,可被人体吸收导致全身中毒。

1.3粉尘的防护措施

粉尘引起的职业病危害主要是尘肺。尘肺类职业病的起因是劳动者长期工作在生产性粉尘浓度较大的场所,吸入的粉尘在体内(肺部)沉淀所致。尘肺类职业病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墨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中危害最严重和危害最普遍的尘肺是矽肺和煤工尘肺。尘肺病症状:尘肺病是危害健康最为严重的职业病,发病率较高,病人痛苦。尘肺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多与合并症有关,如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

防尘措施是防止生产性粉尘危害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和医疗预防措施。我们的综合防沙土和降尘措施可以概括为“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对控制粉尘危害具有指导意义。

1、革,即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常以达到以下目的作为改革的重点。

(1)减少原料中含矽量,或以不含矽的材料代替。

(2)生产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以减少尘源。为密闭尘源采

取通风除尘措施创造条件。

(3)减轻体力劳动,减少粉尘飞扬。

(4)减少工人与粉的接触。

2、水,即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

3、风,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在密闭、半密闭发尘源的基础上,

采用局部抽出式机械通风,将工作面的含尘空气抽出,并可同时采用局部送入式机械通风,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面,

4、密,将发尘源密闭,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尽可能在通风罩中密

闭,并与排风结合,经除尘处理后再排入大气。

5、护,个人防护,是防、降尘措施的补充,特别在技术措施未能

达到的地方必不可少。如佩戴防尘口罩、防尘安全帽、隔绝式压风呼吸器、防尘服,使用护肤霜和皮肤清洗液;不在工作场所进食吸烟,注意个人卫生;回家前将工作服换下彻底洗净。吃食物前一定先洗干净手。

6、管,经常性地维修和管理工作。

7、教,加强宣传教育。

8、查,定期检查环境空气中粉尘和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

第二节化学有害因素

以较小剂量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在生产条件下,化学品经口中毒少见,往往是由于忽视了个人卫生(用受污染的手取吃食物或吸烟)或发生意外事故时,毒物直接吸入或沾染人体而引起的。尤其是在工业上用做清洗、去污、稀释、提取、黏合等用途的脂肪族、脂环族和芳香族有机溶剂多具挥发性、脂溶性和水溶性,因而此类化合物进入人体途径以吸入为主,也能经皮肤进入。职业人群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

生产性毒物的分类很多,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毒物、有机毒物等;按物理状态可分为固态、液态、气态毒物;按毒理作用可分为刺激性、腐蚀性、神经性、溶血性和致畸、致癌、致突变性毒物等。一般将生产性毒物分为以下几类:

(1)金属及类金属毒物

铅、锰、汞、镉、砷等。

(2)刺激性气体

常见的有硫酸、盐酸、硝酸、铬酸、乙酸等无机酸和有机酸;二

氧化硫、三氧化硫;氨气、氯气、光气、氯化氢、氟化氢、溴化氢等。

(3)窒息性气体

一氧化碳、氰化氢、硫化氢和甲烷等。

(4)有机溶剂

苯、正已烷、甲醇、二氯乙烯、四氯化碳等。

(5)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苯胺、联苯胺、三硝基甲苯等。

(6)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

氯乙烯、丙烯腈等单体;磷酸二甲苯酯、偶氮二异丁腈等助剂。

(7)农药

有机磷、有机硫、有机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以及熏蒸剂

等。

2.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职业接触

生产性毒物来自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副产品、夹

杂物或废弃物、有时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例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到~C时可分解产生氯化氢。毒物可以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操作或生产环节有机会接触到毒物:例如原料的开采和提炼;加工和出料;材料和加工、搬运、储藏;成品的处理、包装、生产环节中接触的毒物:如化学管道的渗漏,物料输送管道发生堵塞;废料的回收和处理;化学反应控制不当或加料失误而引起冒锅或冲料;化学物的采样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2.2生产性毒物所致健康损害

由于毒物种类繁多,毒物本身毒性及其作用特点,接触剂量等各不相同,所引起的职业中毒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出现多脏器损害,同一毒物可累及不同的靶器官,不同毒物也可损害同一耙器官。

(1)金属及类金属毒物

每一种金属因其毒性和作用的靶器官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很多金属具有选择性的器官或组织蓄积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并因此出现慢性毒性作用。如铅中毒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表现为类神经症、外周神经炎、腹绞痛、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等。汞中毒主要损害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表现为易兴奋、口腔炎、汞性震颤等。

(2)刺激性气体

通常以局部损害为主,其损害作用的共同特点是引起眼、呼吸道黏膜及皮肤不同程度的炎症病理反应。刺激作用过强时易引起全身反应。表现为眼和上呼吸道刺激性炎症、中毒性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3)窒息性气体

可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肺内氧分压下降或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机体缺氧。

(4)有机溶剂

几乎全部有机溶剂都能使皮肤脱脂或脂质溶解,引起职业性皮

炎以及中枢神经的抑制,有机溶剂对呼吸道均有一定刺激作用,可引起支气管炎、肺水肿等,还可引起周围神经损害,表现为周围神经炎。在接触剂量大、接触时间长的情况下,任何有机溶剂均可导致肝细胞损害。此外有机溶剂还可对造血系统、生殖系统造成损害,例如苯是一种致癌物。

(5)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可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造成溶血等血液损害。某些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可直接损害肝细胞,引起中毒性肝病,有些化合物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致敏作用。如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可引起眼晶状体浑浊,最后发展为白内障,联苯胺和乙萘胺可引起职业性膀胱癌。

(6)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

高分子化合物又称为聚合物或共聚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虽然无毒或毒性很小,但生产过程中所用原料、单体及助剂绝大多数具有一定毒性,变应原性或致癌性。长期接触氯乙烯,可引起雷诺氏综合症,周围神经炎,肢端溶骨症,肝功能异常等,二异氯酸甲苯酯对皮肤有原发刺激作用和致敏作用。

2.3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的防护

技术控制措施在预防化学毒物中毒常起到关健作用,如工艺改革、工业通风,当技术控制也难以实现或效果不理想或紧急检修、抢救情况下,就考虑采用工人个体的各种防护用具。

2.3.1工艺改革

采用革新技术、改革生产工艺,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有毒或剧毒的物质,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化学毒物。

2.3.2工业通风

工业通风的任务旨在利用专门的技术手段,合理地组织气流,控制或完全消除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高温和余湿,向车间内送入新鲜的或经专门处理的清洁空气。按照通风系统的功能工作动力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按照通风作用范围,工业通风分为全面通风、局部通风和混合通风。

2.3.3全面通风

全面通风是在车间内全面地进行通风换气,用新鲜空气稀释车间内的污染物。全面通风使用与有害物扩散不能控制在车间内某一定的范围,或污染源不固定的场合。送风口应接近工人操作点,设在有害气体或蒸气的浓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布置有利于充分发挥全面通风的作用,降低工作操作地有害气体或蒸气的浓度。

2.3.4局部通风

局部通风是在车间工作带某局部范围建立良好空气环境,或在有害物扩散前将其从产生源抽出、排除,局部通风可以是局部送风或局部排风。局部通风所需的投资比全面通风小。为防止有害气体、蒸气和粉尘在车间内散布,主要采用局部排风系统将有毒物质从发生源处直接排出室外,局部排风系统由局部排风罩(排风柜)、通风管道、通风机、过滤或吸附有害物质的净化设备等组成。局部排风罩是局部排风系统中的关健装置,为了获得良好的排出有害气体或蒸气的效果,应考虑以下要求:

(1)应将有害物质发生源尽可能密闭,排风罩应尽可能靠近

有害物质发生源;

(2)排风罩的吸气方向应尽可能与有害物质逸出的方向一致;

(3)排风罩的布置应使污染空气不致流经工人的呼吸带;

(4)排风装置应设在不受室外进入气流的干扰处;

(5)排风罩罩口要有一定的控制风速,在距离罩口最远的有害物质散发点(即控制点)上造成适当的空气流动,从而把有害物质吸入罩内。控制点的空气流动速度称为控制风速(也称为吸入速度),该速度应大于有害物质向外逸散的速度和防止横向气流干扰的速度,才能有效地将有害物质抽吸至排风罩内。控制风速的大小应与化学物毒性大小和逸散速度大小等有关,一般气体或蒸汽控制风速不小于0.7~1.0m/s,粉尘状化学物控制风速为1.0~1.5m/s。

(6)对有腐蚀性的酸碱性气体,排风罩应耐腐蚀;

(7)排风罩的设置不应妨碍工人的操作并保证有足够的照度。

2.3.5混合通风

混合通风即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结合使用。

2.3.6个人防护

一、劳动者在工作中应做到“五注意”

1、注意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2、严格遵守生产操作规程。

3、注意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是否正常运行。

4、坚持佩带个人防护用品。

5、工间就餐时脱去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二、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与化学毒物有关的个人防护用品主要

包括防护服、呼吸防护器和皮肤防护用品等。

1、防护服

防护服是防止化学物经皮肤进入机体,常用各种对所防化学物不渗透或渗透率小的聚合物,涂布于化纤或天然纤维织物而制成。

2、呼吸防护用品

根据结构和防护原理,呼吸防护用品可分为自吸过滤式和送风隔离式。自吸过渡式的化学过滤主要用于防止有害气体、蒸汽、烟雾等的吸入,通常称为防毒面具。防毒面具有滤毒盒或滤毒罐,又有全面罩与半面罩之分,全面罩有头罩式和头戴式两种,应能遮住眼、鼻和口,半面罩应能遮住鼻和口。防毒口罩(面具)主要卫生要求为:

(1)滤毒性能要可靠。根据毒性的性质、浓度和防护时间,采取不同的净化滤料。

(2)面罩和呼吸阀的气密性要好。

(3)呼吸阻力应小。

(4)实际有害空间应小,尽量不妨碍视野,质量要轻。

滤料和面罩材料不应对人体有害,不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和过敏

影响。

(5)佩戴方便,无异常压迫感和不舒适感,死控大小合适,与

脸面吻合适宜。

3、皮肤防护用品

皮肤防护品有防护手套和防护膏膜。

第三节物理因素

物理性有害因素除了激光是用人工产生以外,生产和工作环境中其他常见物理性有害因素在自然界均有存在,是人体生理活动或从事生产劳动所必须接触的。根据物理因素的特点,绝大多数物理性有害因素在脱离接触后体内不再残留,对物理性有害因素所致损伤或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损害的组织器官和病变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也不是将其减少到越低越好,而是设法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条件允许时使其保持在适宜范围内则更好。

3.1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大于或等于C的作业。

3.1.1高温作业的来源及职业接触

高温作业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可分为高温强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和夏季露天作业三种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是具有高温度热辐射比较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气象条件特点的主要工作场所。主要职业接触是冶金工业和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

(2)高温高湿作业:是具有高湿、高温,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形成湿热环境气象特点的生产工作场所。主要职业接触是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熏煮车间、潮湿的深矿井、通风不良的作业场所。

(3)夏季露天作业:如建筑、搬运、露天采矿以及各种农田劳动等。

高温和强辐射主要来源于太阳直接辐射作业,还受到加热地面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

3.1.2高温作业对机体影响

(1)对生理机能的影响

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体温调节、水量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体温调节障碍,由于体内蓄热、体温升高、大量水分丧失,可引起水盐代谢平衡紊乱,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和渗透压失调,心率、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及血管紧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血压下降。但重体力劳动时,血压也可能增加、消化道缺血、胃液酸度降低、淀粉酶活性下降,造成消化不良或者其他胃肠疾增加;高温条件下若水量供应不足可使尿液浓缩,增加肾脏负担,有时可见到肾功能不全等,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及反应速度的降低。

(2)热适应

是指人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可适应或耐受的现象。此时从事同等强度的劳动,汗量增加,汗液中的无机盐含量减少,皮温和中心体温先后降低、心率明显下降。此外,机体热适应后合成一组新的蛋白质即热应激蛋白,可保护机体免受高温的致死性损伤。

(3)中暑

是高温环境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以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热射病(含日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3.2噪声

噪声是指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的总称。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其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经常接触噪声会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健康,干扰工作和正常生活。噪声是范围很广的一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在许多生产劳动过程中都会有接触机会。

3.2.1噪声的来源和职业性接触

机床、纺织机械、电锯、球磨机等机械的撞击、磨擦、转动等产生的机械性噪声。空气压缩机、压风机、喷射机、汽笛等气体受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流动性噪声。发电机、变压器等电机中交互变力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电磁性噪声。

3.2.2噪声所致健康损害

听觉系统损害:长期接触强烈的噪声,听觉系统首先受损,听力的损伤有一个从生理改变到病理改变的过程。

(1)暂时性听阈位移,指人接触噪声后听阈提高10~30dB(A),脱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下降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属于生理性改变,包括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

(2)永久性听阈位移;是指噪声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失以及噪声性耳聋。

(3)听觉外系统的损害:噪声还可引起听觉外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易疲劳、头痛、头晕、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高频噪声可引起血管痉挛、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心血管系统的变化。长期接触噪声还可引起食欲不振、胃液分泌减少、肠蠕动减慢等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

3.3非电离辐射

是指量子能量小于12ev不足引起生物体电离的电磁辐射,如紫外线、可见不线、射频及激光等。

3.3.1非电离辐射的职业接触

(1)射频辐射:高频电磁场与微波统称射频辐射,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最小而波长最长的波。波长1m~m的电磁波是高频电磁场,频率在兆赫(MHz)及波长在1m~1mm的电磁波称微波。职业接触:广播、电视、雷达发射塔、移动寻呼通讯基站、工业高频感应加热、医疗射频设备、微波加热设备、微波通讯设备。高频电磁场在工业中的应用主要分两类:一是利用中长波波段的电磁场对导体及半导体进行感应加热,如钢制件的高频淬火、金属的高频熔炼及焊接、半导体材料的外延及区熔等。使用频率一般为~KHz,半导体区熔为2~5KHz。二是利用短波及接近短波的超短波段对非导体进行介质加热,如塑料制品的热粘合,棉纱及木材等的干燥、橡胶硫化等。使用频率多为10~40KHz。此外,其多种波段广泛用于无线电通讯和理疗;高频技术还应用于光谱分析、热核反应等方面。微波主要用于无线电通讯和雷达探测。除设备操作人员可受到微波辐射外,在雷达整机和微波元件的生产与研究中,调试、测试人员接受辐射的机会更多,且大多属脉冲波。其他用途为工业用干燥设备,如对粮食、食品、药物、纸张、胶片等进行干燥,以及理疗设备、微波炉等。常用频率为KHz-KHz,一般为连续波。

(2)红外辐射:即红外线也称热射线。职业接触为太阳光下的露天作业、强紫外线光源、熔融状态的金属和玻璃作业。

(3)紫外辐射:凡物体温度达10C以上时辐射光中即可出现紫外线。随温度的升高紫外线的波长变短、强度变大。职业接触主要是冶炼炉、电焊、电炉炼钢等工作场所。从事碳弧灯和水银灯制版或摄影以及紫外线消毒均可接触紫外线。

(4)激光:是物质受激辐射所发出的光。它是一种人造的、特珠类型的非电离辐射。职业接触主要为工业用激光打孔、切割、焊接等作业,激光通讯、激光瞄准等军事和航天作业,医学上使用激光治疗多种疾病。

3.3.2非电离辐射所致健康损害

(1)射频辐射:高频和微波的波谱相近,所以对人体的影响有相同的作用,但微波的量子能量水平比高频高,其健康损坏要比高频电磁场严重。

高频和微波对人体相同的影响作用,类神经症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主要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副交感神经反应占优势者居多。

微波独有的作用,除上述作用外,还可引起眼睛和血液系统改变。长期接触大量强度微波的工人,可发现眼晶状体浑浊、视网膜改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下降。

手持无绳电话对局部脑组织功能和形态的不良影响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2)紫外、红外辐射和激光:主要是对皮肤和眼睛的损伤作用。如红外线可引起职业性白内障,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

3.4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是指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或超过12ev以上时如宇宙射线、X射线、γ射线,它们产生的电离作用可使机体组织产生电离而引起严重伤害。人体接受的放射剂量超过一定值(称为剂量阈值)时就会发生损害,初期症状为乏力、牙龈出血、脱发、性欲降低,皮肤红斑、白细胞数降低等。如不加强个人防护继续接触,就会出现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病-----全身性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病;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所致远期损伤,如放射所致白血病。列为国家法定职业病的有急性、亚急性、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外照射皮肤疾病和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和其他放射性损伤共11种。

3.5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的防护

工作场所有害物理因素包括高温、高气压、振动、噪声、照度、紫外线、红外线、微波、电磁辐射(高频、超高频、微波)、工频等。有害物理因素的防治主要是加强个人防护和采用合理的工艺及其设备。

3.5.1噪声的防护

如长期在超过86dB(A)作业环境下作业时加强对作业工人听觉器官的防护,正确佩戴防噪声耳塞、耳罩、防噪声帽等听力保护器,采用无噪声或低噪声的工艺或加工方法,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加强对设备的经常性维护;降低设备运行负荷,使用消声器、隔振降噪等工艺措施。

3.5.2高温的防护

控制污染,合理设计工艺流程,远离热源,利用热压差自然通风,切断污染途径;隔热,通风降温、使用空调等个体防护;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机体热适应训练,使用清凉饮料和高温防护服和防护帽。

3.5.3振动的防护

振动是噪声的主要来源,但振动本身对机体也有损害作用。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可使皮肤感觉机能紊乱,血管张力改变,出现毛细血管痉挛,重者有“手套样”感觉障碍,手指苍白(振动性白指)是振动病典型的表现。在厂房设计与机械安装时要采用减振、防振措施。对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频率、振幅等应进行必要的限制,工作中应适当安排工间休息,实行轮换作业,间歇使用振动工具。使用振动工具时应采用防振动手套,或者在振动工具外加防振垫。

3.5.4紫外线的防护

任何材料加热到温度超过C即开始发射紫外线。所以晚上在有强烈灯光环境下,如舞厅等场所皮肤和眼睛也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电光性眼炎是眼部受紫外线照射所致的角膜炎、结膜炎,常见于电焊操作及产生紫外线辐射的场所。电焊作业人员作业时应佩戴好防护面罩,若一时找不到防护面罩,可在产生弧光之前将脸部转向后方,避免光直接照射眼球。如室内同时有几部焊机工作时,最好中间设立隔离屏障,以免相互影响。车间墙壁上可以涂刷锌白、铬黄等颜色以吸收紫外线。尽量不要在室外进行电焊作业以免影响他人。

3.5.6电磁辐射的防护

在作业场所强ELF场源周围设置栅栏或屏障,用铜丝网隔离,但一定要接地,这有助于阻止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场强超过国家暴露限值的区域。其次是远距离操作,在屏蔽辐射源有困难时,可采用自动或半自动的远距离操作,在场源周围设立明显标志,禁止人员靠近。工作地点应置于辐射强度小的部位,避免在辐射流的正前方工作。工作中要加强对作业场所电磁场环境的监测,明确电场、磁场的实际水平。

3.5.7不良气象条件的防护

高温中暑、低温冻伤、高气压作业所致高源病等以加强管理、改善作业环境,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作业标准进行作业,合理安排劳动作息时间,让作业工人轮流休息。个人以加强职业防护为主。

第四节生物因素

存在于生产工作环境中危害职业人群健康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及动植物、昆虫等及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生物性有害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

4.1致病微生物

从事畜牧业、兽医、屠宰、牲畜检疫、毛纺及皮革等职业人群有较多机会接触或感染炭疽、布氏杆菌。在疫区从事林业、勘探、采药的职业人群,以及进驻森林区的部队人员有机会接触或感染森林脑炎病毒;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引起细菌、病毒性感染,导致炭疽、布氏杆菌、森要脑炎等职业性传染病。

4.2寄生虫

农民、井下矿工、下水道清理以及海边娱乐场所的工作人员有较多机会感染钩虫病。以及粮食和饲料加工、贮存等职业人员有较多机会接触尘虫菌。在疫区从事林业、勘探、林区的部队等职业人群有较多机会受到蝉的叮咬,从而引起钩虫病,接触尘虫菌致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或受记忆蝉的叮咬感染森林脑炎等疾病。

4.3动植物

肉、奶、蜂制品、食品等以农副产品为中心的多种作业;种植业、园艺园林、木材加工、农林科技人员等都有机会接触到动植物有害因素。树毛虫、桑毛虫及某些蛾类幼虫体表上的毒毛刺入皮肢时可释放有毒物质引起皮炎。水仙花、郁金香等可致变异性、过敏性皮炎;芸香、佛手果可致光敏性皮炎。某些树林、花草、蔬菜等可致过敏性呼吸道炎症或支气管哮喘,有的甚至有致癌性。

4.4生物因素职业危害的控制

4.4.1炭疽病和布氏杆菌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主要在于消灭传染源,控制传染途径,增强个体抵抗力3个环节。职业性炭疽病和布鲁氏杆菌病都是接触传染,预防措施类似。

1.对疫源地的处理

(1)隔离病畜、禁止屠宰病畜作为肉食或加工之用,将病死动物尸体彻底焚烧,或撒上生石灰埋入地下2m深处。

(2)被污染的畜舍或土壤消毒处理,铲除表土深埋地下,畜舍四周洒20%浓度的漂白粉溶液消毒。

(3)在流行地为活畜免疫注射疫苗。

(4)流行地区的皮毛、皮革禁止外运。

2.工厂的预防措施

(1)厂房布局、设施应符合防疫的健康要求。

(2)来自疫区的皮、毛等原料,需经检疫、消毒后再加工。

(3)生产性粉尘多的工厂设通风除尘设备。

(4)操作现场、搬运和初始接触皮毛的场地及工具每日消毒两次。

(5)加强个人防护,加强防护服、口罩、防尘眼镜、帽子、手套、鞋等更换消毒制度。工作场所不得饮水、工作后洗手、消毒、淋浴。

4.4.2森林脑炎的预防措施

(1)灭鼠、防鼠、灭蜱、防蜱,保持驻地整齐健康,铲除杂草。

(2)外出作业穿专门防护服(紧裤脚、紧袖口、紧领口的连身衣)及高筒靴、防虫帽,衣帽可用药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浸泡常涂擦,接种灭活疫苗。

4.4.3其他生物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

采用屠宰病畜,病、健畜分群放牧,菌苗免疫等方法。病人隔离治疗,消毒排泄物。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卫生宣传,加强水、粪管理,加强畜产品的卫生监督。

3、保护易感人群

以搞好个人防护为主,活动性疫区内的高危人群可进行菌苗接种。

第二章建筑行业职业危害

工种:水泥运送、投料、搅和、浇捣

危害因素:水泥尘

职业病:水泥尘肺

第三章精加工常见行业职业危害

第一节橡胶制品业

一、主要工种及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一)、橡胶配料

按照配方,将橡胶及各种橡胶配合剂进行配制,以供橡胶的塑炼、混炼工序使用。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炭黑粉尘、有机粉尘、氧化锌、高温。

(二)橡胶混炼

塑炼后的胶内加入配料中的促进剂、氧化剂、硫化剂等,然后在开放式炼胶机或密炼机等混炼设备上制备混炼胶。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炭黑粉尘、有机粉尘、氧化锌、高温。

(三)橡胶制浆

将切成小块的塑炼胶或混炼胶与配合剂、溶剂按比例放入搅拌机制成胶浆。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氨、苯、甲苯、二甲苯、汽油、甲醛。

(四)浸胶刮浆

用浸胶机或刮浆机,将橡胶骨架材料的纤维织物、线绳表面浸渍或刮上一层很薄的处理剂或浆料。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汽油。

(五)橡胶喷浆

在橡胶制品骨架上喷上以胶水氨液、甲醛、汽油等混合溶剂制成的乳胶浆。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氨、汽油、甲醛。

(六)橡胶成型

根据产品要求,以手工或机械方法,将上浆后的织物加工成所需形状。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滑石尘、苯、甲苯、二甲苯、汽油。

(七)橡胶硫化

塑性橡胶经过加热、加压一定时间,在混入其中的各种配合剂的共同作用下,使橡胶分子产生交联,由线性结构转变为三维网状结构。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硫化氢、二氧化硫、碲及其他化合物、高温。

(八)橡胶上光

在雨鞋一类的橡胶制品上用刷子刷上甲苯、汽油配制的上光剂,使橡胶制品表面呈出光泽,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甲苯、汽油。

(九)冲边清洗

将板、管、带等工件集中用沸水或酸碱液清洗、晾干。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硫化氢、二硫化碳、高温、噪声。

(十)纺织缠绕

用编织机、缠绕机,将纤维或铜丝等编织缠绕在编织胶管或缠绕的内胶层上,制成纺织缠绕胶管坯件。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噪声。

(十一)包铅硫化

将压好外胶的胶管坯件,用包铅机进行包铅,然后进行硫化,再将胶管坯件放到剥铅机上,将管坯上的铅剥下。产生的有害因素主是铅尘、铅烟。、

(十二)橡胶压延

用压延机进行加工,包括贴胶擦胶、压片、合布、压花、压型等。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噪声。

(十三)胶片压出

按生产工艺要求,通过压延机等设备,将混炼胶压成具有定形状的胶片。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有机粉尘。

(十四)帘布贴合

将已裁断的帘布卷在贴合机上先后卷成数层圆筒状帘布并使之紧密贴合,以供后道工序使用。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有机粉尘。

(十五)胶辊辊芯处理

胶辊金属芯先除去油污和铁锈,再经喷砂处理,然后用汽洗干净,涂上粘合胶浆。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矽尘、汽油。

(十六)胶辊表面加工

根据胶辊的硬度,采取不同的加工方式,先在车床上旋,再用碳化硅砂轮磨光,或用砂布磨光。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碳化硅尘、有机粉尘。

(十七)胶乳海绵制取

将天然胶乳先用甲醛去氨,再与合成胶乳混合,然后加入泡剂等辅料,经起泡胶凝、硫化洗涤,干燥后即得胶乳海绵品。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氨、甲醛、高温、射频辐射。

二、常见职业病与多发病

1、常用的有机溶剂汽油、苯、二甲苯,可引起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中毒;慢性苯中毒为常见慢性中毒;有机溶剂可引起皮肤损害,如皮疹,皮肤干燥,角化,皲裂,接触皮炎,色素沉着等。

2、尘肺,例如炭黑尘肺,滑石肺,云母肺。

3、硫化工段作业接触高温,可发生中暑。

4、噪声性听力损伤或噪声聋。

第二节塑料制造业

一、主要工种及在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一)聚氯已烯制备(包括二氯乙烷精馏、二氯乙烷裂解、氯乙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氯化高汞、氯乙烯、二氯乙烷、盐酸、

高温。

(二)三氟氯乙制备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甲醇、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

(三)三氟三氯乙烷制备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氟化氢及其他氟化合物,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盐酸。

(四)四氟乙烯制备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盐酸。

(五)六氯乙烷制备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氯气、三氯乙烯。

(六)二氯一氯甲烷裂解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甲醇、盐酸。

(七)氧氯化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氯气、二氯乙烷、盐酸。

(八)聚三氯乙烯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氟化氢及其他氟化合物、甲醇。

(九)聚砜塑料制备(包括单体合成、塑料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硫酸二甲酯、硫酸、盐酸、甲苯。

(十)TDI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氯气、光气、一氧化碳、甲苯、硝基甲苯、二硝基甲苯、二异氰酸甲苯酯、硫酸、硝酸。

(十一)苯基氯硅烷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氯气、苯。

(十二)PAPI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光气、苯胺、甲醛、盐酸。

(十三)聚碳酸酯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光气、二甲苯、酚、氢氧化钠。

(十四)MMA制备(包括酰胺化、酯化、精制)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氰化氢或氢氰酸、硫酸、甲醇、对笨二酚。

(十五)聚苯乙烯制备(包括乙苯精馏、乙苯脱氢、苯乙烯精馏、苯乙烯共聚、苯乙烯聚合、苯乙烯回收)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丙烯腈、高温。

(十六)ABS树脂制备(包括粉料制备、树脂成品)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丙烯腈、高温。

(十七)SAN珠料制备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丙烯腈。

(十八)烷基化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盐酸。

(十九)DAP制备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氯丙烯、硫酸。

(二十)离子交换树脂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硫酸、氯甲醚。

(二十一)醇酸树脂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

(二十二)聚醚树脂、聚芳醚树脂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二甲苯、硝基苯、甲醇、酚。

(二十三)有机玻璃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甲苯。

(二十四)环氧树脂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甲苯、酚、硫酸、盐酸、氢氧化钠。

(二十五)氨基树脂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二甲苯、酚、甲醛。

(二十六)丙烯溶剂回收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正已烷、甲醇。

(二十七)乙烯聚合(包括淤浆聚合、高压聚合)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汽油、高温。

(二十八)有机硅制备(包括甲基氯硅烷合成、有机硅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甲苯、二甲苯、四氯化碳。

(二十九)酚醛缩合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胺、酚、甲醛、盐酸。

(三十)聚酰胺树脂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硝基苯、酚。

(三十一)赛璐珞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二硝基苯、乙醇(酒精)、高温、噪声。

(三十二)聚丙烯醇解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甲醇。

(三十三)二氯五环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甲醇、酚。

(三十四)二甲基苯酚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甲醇、酚。

(三十五)丙烯酸甲酯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甲醇、甲醛。

(三十六)聚酯醚树脂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甲醇、酚。

(三十七)聚甲醛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氨、汽油、甲醛、硫酸。

(三十八)三氧五环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甲醛。

(三十九)聚氨酯树脂制备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二异氰酸甲苯酯、光气、苯胺、高温。

(四十)氯化聚醚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乙醇(酒精)。

(四十一)树脂合成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乙醇(酒精)

二、常见职业病与多发病

1、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2、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3、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

4、三氯乙烯中毒

5、正已烷中毒

6、光气中毒

7、一氧化碳中毒

8、苯中毒

9、甲苯中毒

10、二甲苯中毒

11、氯气中毒

12、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

13、硫酸二甲酯中毒

14、汽油中毒

15、甲醛中毒

16、甲醇中毒

17、二氯乙烷中毒

18、苯的氨基及硝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

19、四氯化碳中毒

20、酚中毒

21、氯乙烯中毒

22、氯丙烯中毒

23、氨中毒

24、接触性皮炎

25、化学性皮肤灼伤

26、化学性眼部灼伤

27、中暑

28、噪声聋

29、工业性氟病

30、牙酸蚀病

31、苯所致白血病

32、氯甲醚所致肺癌

33、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34、职业性哮喘

第四章机械加工行业职业危害

第一节金属制品业

一、主要工种及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一)金属拉丝

用轧拉机将原直径较粗的线材拉拔为一定格的铁(钢)丝,拉拔中加入石灰浆起润滑作用。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石灰石粉尘、噪声。

(二)金属退火

将拉丝后的线材放入电炉内升温到~度,使之再结晶,恢复塑性或符合成品要求。产生的主要有害因素是高温。

(三)金属酸洗

操作酸洗设备,使用专用机具,按工艺要求,将金属材料浸入一定浓度、一定温度的酸碱溶液中,进行酸洗、碱洗、水洗。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氢氧化钠、硫酸、盐酸、硝酸。

(四)金属纱网编织

操作金属纱网编织设备及专用机具,将若干金属按一定规格整经、编织,制成符合工艺要求的金属纱网。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噪声。

(五)金属制绳

操作卷线、捻制设备及专用机具,通过单次或多次捻制,将若干根金属按一定规格捻成符合工艺要求的钢丝绳。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噪声。

(六)金属材料切割

在放好样的钢板上,用切割器(通过氧气和乙炔的燃烧)切割下所需规格的金属原料。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无机粉尘、氧化锌、高温、噪声、紫外线。

(七)金属构件铆接

用铆钉枪或冷铆钉穿过连接杆的预制孔,把杆件夹紧,使金属构件连接起来。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噪声、振动。

(八)金属抛丸

用喷砂设备借压缩空气将铁丸或其他金属屑冲击金属表面,除去其表面氧化层。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无机粉尘、噪声。

(九)金属喷沙

用喷沙设备借压缩空气将砂子冲击金属表面,除去其氧化层,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矽尘、噪声。

(十)金属构件修整

构件焊接后,某些部位会变形,需先用火焰喷枪进行加温修整,然后用压机、平整机等机械设备进行精整。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乙炔、高温、噪声。

(十一)金属构件探伤

用探伤机对金属构件进行检验,以检查金属构件内部结构及焊接处是否符合工艺要求。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电离辐射。

(十二)金属落料

用落料机将金属原料切下一定规格尺寸的坯料。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噪声。

(十三)金属锻打

用手工或锻打机械对工作毛坯加热后锻造。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噪声。

(十四)金属磨光

用磨床或磨轮将工件毛坯表面打磨,除去砂眼、飞翅、氧化层等。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砂轮磨尘。

(十五)金属抛光

利用抛车的高速动转和抛光剂的作用,除掉金属表面细小磨痕和小裂痕,并使金属表面具有一定光亮度。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抛光尘。

(十六)切削工具刃磨

用磨床对工具作部分磨削,使其达到一定形状、尺寸、刃面的几何角度和表面粗糙度。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砂轮磨尘。

二、常见职业病

1、以矽肺、混合性尘肺为多见。

2、常见高温中暑、噪声聋、慢性外照射放谢病。

第二节金属表面处理

一、主要工种及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一)溶剂除油

利用有机溶剂溶液解油脂的作用,除去工件上的油污。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汽油、煤油、四氯甲烷、三氯乙烯、乙醇。

(二)化学除油

利用碱溶液对油脂的皂化作用。除去工件表面的皂化油(动植物油);或利用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除去工件的非皂化油(如矿物油)。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氢化钠、硫酸。

(三)电解除油

在碱性溶液中通入直流电,把工件作为阴极或阳级,阴极上析出的氯气或阳极上析出的氧气对工件表面的溶液起机械搅拌作用,对工件表面的油污起剥离作用。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氢氧化钠。

(四)镀件浸蚀

把工件浸入酸或碱液中,以除去工件表面的氧化皮、不良的表层结构,或粗化金属工件表面。产生的有害因素是硫酸、氟化氢及氢氟化物、氯化氢或盐酸、硝酸。

(五)镀件磨光

借助磨光轮上的磨料抛料抛磨工件表面。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砂轮磨尘、噪声。

(六)镀件抛光

用较软材料制成的抛光轮与抛光膏,对工件表面进行平整的机械

加工。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抛光尘、噪声。

(七)镀件喷沙

用净化的压缩空气,将干砂流强烈地喷射到金属工件表面,从而打掉工件表面的刺、锈斑、高温氧化皮及熔渣等杂质。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矽尘、噪声。

(八)镀件刷光

采用金属丝材料作刷光轮,靠金属丝的端面棱锋切刮金属表面的锈皮、污垢等。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无机粉尘、噪声。

(九)镀件滚光

在滚桶机或钟形机中,利用工件与磨料之间的磨擦作用进行磨削、整平,以除去工件表面的毛刺和污垢。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噪声。

(十)镀锌

将金属工件浸入镀锌槽中,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锌层,以防止金属表面的锈蚀。广泛应用于防止黑色金属的锈蚀。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氧化锌、氯化锌、锌化合物、氢氧化钠、氯化铵、氰化氢或氢氰酸、氰化物。

(十一)镀镉

将金属工件浸入镀镉槽中,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镉层,以防止金属表面的锈蚀。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镉及其化合物、镍的化合物、氯化铵、氰化氢或氢氰酸、氰化物。

(十二)镀锡

将金属工件浸入镀锡槽中,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锡层,以防止金属表面的锈蚀。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氢氧化钠、硫酸。

(十三)镀铜

将金属工件浸入镀铜槽中,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铜层,以防止金属表面的锈蚀。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氢氧化钠、硫酸、氰化物。

(十四)镀镍

将金属工件浸入镀铜镍槽中,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镍层,以防止金属表面的锈蚀。镀镍工艺主要有镀暗镍、光亮镍、黑镍之分。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镍的化合物、锌化合物、硫酸、氯化氢或盐酸。

(十四)镀铬

将金属工件浸入镀铬槽中,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铬层,以防止金属表面的锈蚀。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铬及其化合物、硫酸、氟及其化合物

(十五)镀件干燥

镀件在电镀后,进行干燥处理,防止镀层腐蚀产生水迹。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高温。

二、常见职业病与多发病

1、职业中毒:汽油中毒、四氯化碳中毒、三氯乙烯中毒、镉及其化合物中毒、急性氟化氢中毒。

2、矽肺。

3、牙齿酸蚀症。

4、职业性铬鼻病。

5、化学灼伤: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氰酸均可引起。

6、噪声聋。

7、职业性哮喘。

第三节机械工业

3.1焊接

一、焊接主要工种及在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一)手工电弧焊

利用电弧热,使焊条和基本金属熔化,形成焊接接头,使两金属焊体连接在一起。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电焊尘、锰尘、臭氧、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紫外线。

(二)埋弧焊

分自动埋弧焊和半自动埋弧焊两种,它是一种电弧在颗粒状焊剂层下燃烧的焊接方法。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

(三)气体保护焊

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喷嘴沿焊丝周围喷射出来,在电弧周围造成局部气体保护层,使熔滴或熔池与空气隔离开来,从而保证焊接过程稳定持续进行。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电焊尘、锰尘、臭氧、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紫外线。

(四)氩弧焊

氩气从焊枪或焊炬的喷嘴喷出,在焊接区形成连续封闭的氩气层,对电极和焊接熔池起着保护作用。产生的有害电焊尘、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紫外线、噪声。

(五)电渣焊

利用电流通过液态溶液所产生的电阻热作为热源,使电极焊丝或电极和焊体熔化而形成焊缝的一种熔焊方式。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紫外线。

(六)碳弧气刨

利用碳棒作电极,短弧操作,当电弧柱接触到焊件时,很快就会把焊件金属加热到熔化状态,在液体金属凝固前,用压缩空气流很快把液体金属吹走,在焊件表面留下沟槽,从而达到加工工件的目的。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电焊尘、锰尘、紫外线。

(七)气割

利用气体火焰将被切割部分的金属预热到燃烧点,再向该点喷射高压氧气流,使金属剧烈氧化形成氧化物,以达到切割金属的目的。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臭氧、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乙炔、紫外线。

(八)气焊

利用气焊火焰来熔化焊件和焊丝进行焊接,同时火焰的气流又是融化金属的保护介质。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电焊尘、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乙炔。

(九)等离子弧焊

在气体保护状态下,利用压缩电弧(等离子弧)进行焊接。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射频辐射。

二、常见职业病与多发病

1、电焊工尘肺。

2、电光性眼炎。

3、慢性锰中毒。

4、电焊工氟骨症。

5、氩弧焊可发生氮氧化物中毒。

3.2机加工

一、机加工主要工种及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一)车削

在车床上用车刀切削各类工件。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无机粉尘、噪声。

(二)铣削

在牛头刨床及龙门刨床上用刨刀切削工件的平面或沟槽,刨削可以加工零件的平面及沟槽。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无机粉尘、噪声。

(三)铣削

用铣床的铣刀加工工件。铣床有卧式铣床、万能铣床、立式铣床、工具铣床及龙门铣床等。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无机粉尘、噪声。

(四)磨削

在磨床上用砂轮进行切削加工。砂轮在高速旋转下切入工件表面,将工件表面的金属层不断切除。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无机粉尘。

(五)钻镗

钻削主要用于加工工件上一定直径的孔。先用钻床钻孔,然后用扩孔钻扩孔,再进行铰孔。镗削主要用于大型、中型箱体零件或机架上的大孔、同轴孔、平行孔的加工。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无机粉尘。

(六)钳工

主要依靠手工工具对金属进行切削加工。其基本操作有划钱、锯割、凿削、锉削、刮削、研磨、钻孔、铰孔、攻丝、套扣等,这些操作大多是在台虎钳夹持下进行的。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无机粉尘。

二、常见职业病

噪声聋为机加工常见职业病。

3.3涂装

一、涂装主要工种及生产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一)静电涂装

是以接地的被涂物作为阳极,涂料物化气或气栅作为阴极,接上负高压电,在两极间形成高压静电场,在阴极产生电晕放电,使喷出的漆滴带电,并进一步雾化。带电漆滴受静电的作用沿电力线的方向吸附在被涂物上。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甲醇、环已酮、乙酸丁酯。

(二)电泳涂装

是将被涂物浸渍在水溶性涂料中作为阳极(或阴极),另设一个与其对应的阴极(或阳极),在两极间通直流电,靠电产生的物理化学反应,使涂料涂布在被涂物上的一种涂装方式。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汽油。

(三)揩涂

一种常用的手工操作涂漆法(俗称抛光涂饰),是用手工将蘸有稀漆的棉球揩拭被涂物,进行装饰性涂装。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汽油。

(四)刮涂

刮涂是采用刮刀对粘稠涂料进行厚膜涂装的方法。一般用来涂布腻子和填充剂,涂布油性清漆、硝基清漆等。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

(五)转鼓涂装

是将被涂物置于彭形容器中,利用回转的方法来涂装,适用于小件物品的涂装(如螺丝、螺帽等)。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

(六)喷涂

喷涂包括空气喷涂、无空气喷涂及自动喷涂等方法。先将涂料雾化成雾状,在气流的带动下,将涂料高速地涂着在被涂物上。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

(七)刷涂

手工采用排刷或滚桶刷涂漆的办法,将液状涂料均匀地涂着在被涂物上。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

(八)浸涂

将被涂物浸入涂料中吊起后滴尽多余的涂料,适合于形状复杂的被涂物;小件被涂物如钮扣、小零件等,可装入金属网蓝中浸入涂料,提起后经高速离心机甩掉多余的涂料。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

(九)淋涂

涂料呈连续的雾状落下。使在雾幕下通过的被涂物涂上漆,适合于胶合板等流水涂装;也可用喷嘴将涂料淋在被涂物上,适用于漂浮而不能浸涂的中空容器。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

(十)其他涂装

不同的被涂物可采用不同的涂装方法。除上述方法外,还可采用辊涂、气溶胶涂装、抽漆等方法,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苯、甲苯、二甲苯。

二、常见职业病与多发病

1、苯中毒。

2、甲苯中毒。

3、二甲苯中毒。

4、皮肤损害:接触多种脂溶性物资,可引起皮肤干燥、角化、皲裂、皮疹、水泡等皮肤损害。

体系管理专注于管理体系知识资料的分享!包括ISO、ISO、ISO、ISO、ISO、ISO、IATF等体系管理知识、制度文件范本、表单模板记录、培训教材PPT、电子书、实际运用案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1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