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寄生虫 >> 寄生虫的形状 >> 寄生虫社会的缩影图影片
在这个电影市场沉闷又乏味的8月,《寄生虫》的出现仿佛给所有影迷打上了一针强心剂。
或许是因为8月能讨论的电影实在太少,《寄生虫》的口碑话题井喷,甚至突破影迷圈层,成为了许多普通观众口中的谈资。
《寄生虫》所引发的热议,与它所设定的阶层批判视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穷人与富翁的对立,正是当下观众最大的痛点与引爆点。
从阶层批判出发,以类型片为载体,《寄生虫》将某些特质推向了极致:精妙的镜头,意想不到的故事,以小见大的视角……而这些特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近几年韩国电影的共性。
《寄生虫》作为首次摘得金棕榈的韩国影片,不由得会让人想起去年场刊最高分,但最后却颗粒无收的《燃烧》。两部作品虽然都有着相似的主题,但却带给观众截然不同的观感。
《寄生虫》的故事通俗易懂,叙事节奏恰到好处,利用各种视听语言技巧带给观众大量的感官甚至是心灵上的冲击。
《燃烧》则反其道而行之,大段大段的留白刻意打破了故事的节奏,各种隐喻、梦境的出现,将整部影片变成了一道捉摸不透的谜语。
《燃烧》中,女主在夕阳下的独舞迥然不同的观影体验直接造成了两者在口碑上的差异:《寄生虫》豆瓣评分8.8,而《燃烧》豆瓣评分7.9。直白点说,《寄生虫》更好看,但《燃烧》更值得回味。
这绝对不是在捧一踩一,两部电影的综合素质都十分优秀,用不同的风格探讨了当代韩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与阶级矛盾,但《燃烧》恰到好处的留白,反而更适合讨论如此严肃的主题。
《寄生虫》讲得太“流于形式”,以悬疑的类型片外壳包裹住了主题,观众过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