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寄生虫 >> 寄生虫的形状 >> 寄生虫谁靠谁活着谁才是寄生虫
有的电影是一首诗,浪漫灵动;有的电影是一本书,深刻沉重。很显然,《寄生虫》是后者。
电影的主题再清楚不过:富人与穷人。电影不仅呈现了富人与穷人在生活习惯、处事方式等全方位的差异,而且对于为何会产生贫富阶层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如果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寄生虫》则是打了分的议论文,论点详实,布局合理,欲扬先抑,最后如火山般突然喷发,然后戛然而止,独留观影者反复回味。
如话剧般的故事设定
故事时间设定在年6月4日~年7月1日之间。6月4日是伪造的韩国延世大学在读证明上的时间,7月1日是基婷骨灰盒上写的逝世时间。巧合的是,故事始于妹妹为哥哥伪造的这份在读证明,终于7月1日妹妹的逝世。
年6月4日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一,正如年7月1日一样。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但是从一个阳光明媚的晴天到另一个阳光明媚的晴天,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故事的地点非常局限,大部分场景发生在这栋精致的别墅中,人来人往,故事接替上样,硬是把电影拍成了话剧。一个小家,折射出一个大社会,足见导演四两拨千斤的深厚功力。
人物来自三个家庭,自古以来,三似乎都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数字,三个和尚没水喝、三角恋(小三)、三足鼎立。如果没有金家,保姆阿姨原本可以继续寄生在朴社长家里;如果没有保姆阿姨和丈夫的寄生,金家可以舒舒服服地过上新生活。但两家穷人同时寄生的利益冲突,使得一开始三角关系就不能成立。
下意识的味道反应
第一次提到金司机身上味道的是富人家的小儿子朴多颂。朴多颂只是个9岁的孩子,他说出金司机身上有味道的时候,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一旦说出,这种气味的意识就会被不断强化,最后朴社长和朴夫人都曾表现出对气味的厌恶,只不过他们受过的教育告诉他们对于这种地下室的气味不能明说。或者在没有人的时候吐糟这种味道是“那种放了很久的萝卜干儿,还有煮抹布时散发的那种味道”,或者是“偶尔坐地铁时会闻到的那种味道,坐地铁的人有种特殊的味道”,并且进一步点明“那个人的整体言行举止都在越线的边缘试探,但最终不会越线,但是味道越线了”。
此前虽然没有明说,但从表情中,金司机已经读出了这种厌恶。而私底下的直说,又恰好被藏在桌底下的一家人听到,这种伤害是无以复加的。灾祸始于朴多颂下意识的味道反应,也终于为了救朴多颂朴社长去拿压在保姆丈夫身下的车钥匙时的下意识味道反应。
为什么是朴多颂呢?可能朴多颂从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闻过那个味道,这种气味的对比更加强烈,随后童言无忌而已。朴多颂有错吗?没有。朴社长有错吗?没有,他已经尽最大努力做到礼貌,但是无意识的表情依然会伤人。是的,朴多颂和朴社长都没错。这延伸出另一个问题,这种“味道”的感觉可能会“遗传”,甚至会随着“遗传”而加剧。味道只是浮在水面上的我们都看的见的一种表现形式,还有多少看不见的东西呢?
有时候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的待人接物的行为模式,都深深地刻在我们生命轨迹中,并且不经意间重现。正如电影最后,金基宇问朴多慧:大家都好体面,即使是临时赶过来的,大家都这么从容,都特别自然,多慧,我适合这里吗?
当然,这并不是宿命论的佐证。这让我联想起自己的经历,小时候家里非常穷,爸爸在外地打工,妈妈拉扯着我和两个姐姐,最穷的时候家里一分钱都没有,为了贴补家用,妈妈让大姐去街上卖一只鸡换点钱以贴补家用,一只鸡卖了5块钱,大姐不懂事,在街上花了2块钱买了自己喜欢的文具和吃的,回家后妈妈暴怒,狠狠地打了姐姐一顿,姐姐大哭,其实妈妈心里何尝不是呢!
两个姐姐中学读完便南下广东打工,贴补家用,也把读书的机会留给了我。从初中到高中,我成绩一直班级前几,终于从一所国家级贫困县的高中考进了重点大学,我无法想象爸爸妈妈当时多么高兴。妈妈是个特别要强和好面子的人,当时妈妈宴请全村,这是只有特别重大喜事村里人才会做的决定。
我应该是摆脱种田的命运了,但即便如此,我也发现一些东西烙印在我身上。有一次我和同学去麦当劳,点了一份薯条,那次特别不巧,薯条炸的半生不熟的,我当时心想,算了,将就着吃吧;同学看到这份半生不熟的薯条,十分生气,立即找到服务员理论,要求调换新的,果然调换成功!
当时我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那一刻暴露了我内在的一些思维模式。当然,我并不因此而自卑,我只是把自己剥离出来,作为旁观者来分析这一瞬间。这让我回想起我的爸爸,买到不好的东西,总是自认倒霉,不会跟别人理论,总是嫌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我没有任何怪罪,现在也不自卑,那只是因为我知道即便有些东西存在,我依然有我独特的价值。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像我一样幸运,摆脱这种贫苦命运的束缚。
也正如我刚才提到了,有些东西是可以学习的,然而总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暴露出一些内在的习惯。比如金司机,在儿子和女儿的培训下,懂得对朴社长说一番颇有哲理的话。
但是有一次在路上突然冲出一辆卡车,金司机骂了一句“麻痹”,当然我们所有人都可能骂“麻痹”,但是从朴社长的眼神中,我们可以读出他对金司机那种反应的惊讶和反感。
另一个更加典型的例子是,朴社长一家人去露营后,金司机一家人就开始放飞自我了。在有人的情况下,我们的行为模式是一种;在没人的情况下,我们的行为模式呈现出另一种。富人们往往很善良,而穷人们往往没有计划。当然,穷人和富人是相对的,角色可以发生转化,当角色发生转化时,行为模式也随之变化。
绝对不会失败的计划:没有计划
计划是穷人与富人间的鸿沟,穷人需要通过计划才能逆转自己的命运。电影最后,基宇通过摩斯电码读了金爸爸写给自己的信,欣喜若狂,立即写了一封回信:“老爸,我今天做了计划,最基础的计划。我要赚钱,要赚很多很多,上大学,就业,结婚,这些虽然好,我还是先赚钱吧,赚到钱的话,第一件事就是买下这座房子,搬进去的那天,我会和妈妈在庭院里,因为阳光明媚,爸爸只要,从楼上上来就行。”然而,悲伤的是“那天到来之前,你都要健健康康的”。
电影中每个角落都渗透着“无计划地意外情况”和“计划”的博弈。
楼上更换了WiFi密码,基宇无WiFi可用,金妈妈问金爸爸,你有什么计划吗?金爸爸的计划很朴素,连Wifi要举高一点才行,每个角落都要仔细找找。敏赫意外拜访提供了机会,基宇有计划地伪造在读证明,敲开了朴社长家大门;基宇在出门前,对金爸爸说,我明年要考上这所大学,现在只是提前拿到了在读证明。金爸爸感慨:原来你是有计划的。基宇“无计划地”临时起意,为妹妹谋划了一份工作;基婷有计划地准备了“杰西卡独生女,伊利诺伊芝加哥,同系学长金镇模,他是你堂哥”这段绕口令以及提前做了关于“艺术治疗”的准备;基婷“无计划地”临时起意,为父亲谋划了一份工作;父亲有计划地在上岗前去奔驰车店熟悉奔驰的各种操作;无意中得知阿姨对桃子严重过敏,一家人有计划地为母亲也谋划了一份工作。直到这里,一切看起来似乎很完美,但其实已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首先,敏赫对基宇一家人非常熟悉,基宇从来没有想过敏赫留学归来,事情终将暴露;其次,基宇和多慧产生了感情,基宇虽然给出了自己的计划:今后请人扮演自己的父母,可是扮得了一时,终归扮不了一世,这个计划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在悲观主义者的眼中,“无计划”或者“意外情况”好似上帝之手,人类的计划仿佛钟摆,钟摆在上帝之手中摆来摆去。果然,计划赶不上变化,离职的阿姨突然雨夜回来拜访,完全打乱了一家人的节奏,金妈妈问基宇怎么办,基宇第一反应是:这不在计划中!
随后很多的事情都不在计划之中,一家人花了巨大心血构建起来的高楼,瞬间分崩离析。从一家人意外获知保姆丈夫寄生朴社长家里开始,到朴社长一家突然回家,再到突然间的生日聚会,各种意外来的太突然,太密集,一家人终于招架不住了,以致于金爸爸极度绝望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你知道绝对不会失败的计划是什么吗?就是没有计划。因为人生是绝对不会按照计划走的,所以说人就不应该有计划,因为没有计划,也就不会有出错的事情。而且因为一开始就没有计划,所以不管发生什么,都没有关系,不管是杀人还是卖国,全他妈没关系了。”
最后,果然,金爸爸完全没有计划地一刀刺进朴社长的心脏!
相对的穷人和富人
穷人和富人是相对的概念,你总能找到比你更穷的人,也总能找到比你更富有的人。但当我是穷的那一方时,跟我作为富的那一方,为人处世之道是不一样的。尤其金爸爸一家人对门口撒尿者的态度可窥见。敏赫作为富人的代表,看到穷人在朋友门口撒尿,直接上去吼了,金爸爸大夸敏赫,金妈妈也感慨“果然大学生气势就是不一样”;而当一家人都成功在朴社长家找到工作时,再次面对撒尿者,基宇显得信心十足,金爸爸那么懦弱的人,也迈出步子,加入了这场狂欢!
另一个典型的贫富转换场景是金妈妈和阿姨一家的角色转换。一开始,前保姆一直跪着跟金妈妈求情,并说“穷人之间就别这样了吧”,金妈妈拒绝承认自己是穷人!而一旦阿姨抓住了金爸爸一家的把柄,角色立即反转,金爸爸一家跪着地上求饶。何其讽刺,这两幕前后间隔不到10分钟;何其残忍,穷人们间的斗争。
更加讽刺的是,保姆阿姨和丈夫听着黑胶唱片,从内心鄙视金爸爸一家,嘲讽道:在南宫贤者老师设计的这充满艺术气息的房子里,你们只会坐在客厅喝酒吗?无知的家伙们,你们懂艺术吗?保姆阿姨自认为听黑胶唱片、懂点艺术就比金爸爸一家只懂得喝酒吃零食要高人一等。
而在意识形态上,电影也向我们展示了韩国富人们对于美国的膜拜。朴社长家墙上悬挂着他的公司业务拓展到纽约的报道(NATHANPARKHITSCENTRALPARK),朴多颂的印第安箭是从美国直邮的,帐篷是美国生产的;敏赫是去美国留学,朴多慧请的是英语家教;杰西卡从芝加哥回来……当然,不仅膜拜不仅韩国存在,中国也很普遍;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可以播,而在中国,正如我最喜欢的贾科长曾在微博上呼喊的那样“电影事业,不能这么搞。”
现在回过头去看最初金爸爸一家虽然贫穷,但是至少一家人都在一起的场景,真是感慨!穷人有穷人的过法,富人有富人的活法,穷人也可以变成富人,富人也可能一贫如洗。人生如戏,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可以的话,对周围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