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寄生虫 >> 寄生虫的种类 >> 荨麻疹怎么治疗主要通过用药控制病情
荨麻疹是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所导致的。根据患者的病程是否大于6周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大小及形态不一的风团并伴有瘙痒,大约有20%的患者还会伴有血管性水肿。病情比较严重的急性荨麻疹患者还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胸闷、喉梗阻等全身症状。
荨麻疹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发病,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将病因分为外源性的和内源性的。外源性的原因多为一过性,如物理因素(摩擦、压力、温度变化、太阳光照等)、食物(动物蛋白、某些蔬菜或水果)、腐败食物、食品添加剂、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疫苗等)。
图源网络,侵删
而内源性的原因则多为持续性的,如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劳累、缺乏维生素D、精神紧张、自身免疫反应及慢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等。一般来说,急性荨麻疹的病因比较容易确定,但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
对于荨麻疹的治疗,首先要消除诱因或可能的病因,以利于荨麻疹自行消退。另外就是要使用药物来控制症状。而药物的选择需尽量保证安全、有效和规律使用,目的在于完全控制荨麻疹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来制定和调整。
图源网络,侵删
组胺是导致荨麻疹症状的主要炎症介质,其他物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白三烯、前列腺素等也在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皮肤血管上的H1和H2组胺受体是荨麻疹发病的重要因素。
现在临床上主要使用抗组胺药物来控制荨麻疹的症状。第一代抗组胺药的受体选择性差,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对于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的治疗,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匹斯汀等。
盐酸西替利嗪是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其选择性较强。口服后,其能够迅速地和靶细胞膜上的组胺H1受体结合,阻断组胺激活靶细胞,抑制变态反应早期的组胺传递过程,降低炎性细胞的游走活性,减少变态反应后期递质释放量。盐酸西替利嗪具有起效快、作用强、作用持久且没有嗜睡等不良反应的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图源网络,侵删
而与一些同类药物想比,盐酸西替利嗪的血脑屏障透过率较低,因此减轻了对中枢的镇静作用,同时,因为它对H1受体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因此对毒覃碱样胆碱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的作用很弱,因此与抗胆碱能活性相关的副作用也较少。
但有临床实践发现,单用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皮肤瘙痒等不适,有助抑制病情的发展,减少风团的发作频率,但患者停用后容易复发。因此,常将西替利嗪与其他药物联用来治疗荨麻疹。也有研究发现,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时候,在用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中药辅助治疗,在缓解皮肤瘙痒、提高疗效、降低复发几率以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值得推广。
图源网络,侵删
荨麻疹,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其病因较为复杂,也可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治疗的同时,相关人员也要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让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树立治疗的信息和增强依从性,以利于控制病情,改善日常生活质量,减少不便。
结语
荨麻疹是较为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无论是哪一种荨麻疹都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造成影响,其中,病情较为严重的急性荨麻疹还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应积极地进行治疗,尽可能地消除不适症状,控制病情的进展,降低复发几率。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主动规避会诱发荨麻疹发作的危险因素,同时要正确用药,尤其是合并有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在充分阅读药品说明书后或遵医嘱,合理用药或调整治疗方案,以免加重肝肾受损的程度。患者还应保持局部卫生,避免抓挠患处。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1):1-5.
[2]陈奇权,宋志强,郝飞.老年性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J].中华皮肤科杂志,(8):-.
[3]冯会兰,唐世清.依匹斯汀与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老年慢性荨麻疹疗效比较[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77-78.
[4]强勇.盐酸西替利嗪片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8):-.
[5]杨占江,姚春海,亓靖华.国产与进口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