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寄生虫 >> 寄生虫的天敌 >> 全国疟疾日消除疟疾控新冠,同防输入再传播
全国
疟疾日
年5月,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年起将每年4月25日或个别成员国决定的一日或数日作为“世界疟疾日”。我国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将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年4月26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疟疾日”。
当前,全国新冠肺炎防控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阶段,年是我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年,及时发现、报告、诊断和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是实现消除疟疾的关键。为促进社会和公众在防控输入性新冠肺炎的同时,提高防控输入性疟疾意识,今年“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确定为“消除疟疾控新冠,同防输入再传播”。
疟疾知识讲堂
01
什么是疟疾?
疟疾,是一种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常见的有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疟疾的传染特点
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传播途径:蚊子叮咬为主,少数病例可经输血或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人对疟疾普遍易感。感染后虽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不持久。再次感染同种疟原虫,临床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来自非疟疾流行区的人员感染疟原虫时,临床表现常较严重。各型疟疾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02
哪些地方是疟疾流行区?
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其次为温带。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区。我国云南和海南两省为间日疟及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其余主要以间日疟流行为主。
03
疟疾有什么症状?
感染后经历四个时期:潜伏期、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
发病的典型症状: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为特征,伴有脾肿大、贫血等,严重的还会出现昏迷,如不及时救治,有可能因病情延误而危及生命。
04
疟疾是否可预防可治疗?
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寄生虫病。
预防疟疾三环节
(一)管理传染源
根治疟疾现症患者及带疟原虫者。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是灭蚊虫,防叮咬。消除蚊虫孳生场所及科学使用杀虫药物;个人防护可应用驱避剂或蚊帐等。
(三)保护易感人群
化学药物预防是目前较常应用的措施。疟疾疫苗接种与药物干预相结合将有望大大降低疟疾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治疗关键
疟疾患者应按照医嘱全程、足量服用抗疟药。
05
疟疾,离我们有多远?
据WHO报告,年全世界估计发生2.28亿例疟疾病例,大约40.5万人死于疟疾,其中93%疟疾病例和94%的死亡病例发生在非洲地区。5岁以下儿童是受疟疾影响的最脆弱群体,年,他们占全世界疟疾死亡人数的67%。
虽然自年8月以来,我国成功地使本地疟疾病例数降至零,实现了3年零本地疟疾病例的成就,但诸多地区常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鉴于我国部分地方仍存有疟疾传播条件,若输入性病例不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诊治,仍有再传播和疫情回升的风险。
疟疾防输入,海关在行动
01
做好疟疾防控宣传工作
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提供健康咨询
02
加强口岸检疫工作
出入境人员卫生检疫查验
严格实施出入境人员检疫查验,强化健康申报、体温监测和医学巡查等工作,对口岸发现的可疑病例、疑似病例严格按规定开展针对性排查处置,并落实联防联控要求,将有关信息通报地方或将其移交医疗机构,形成防控闭环。
输入性病媒生物防控
加强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等检疫工作,提高人员发现问题的警惕性与敏感度,确保将输入性病媒生物(鼠、蚊、蝇、蜚蠊、蚤、蜱、螨、蠓等)拦截于国门之外,保障生态安全及公众健康安全。
口岸病媒监测与控制
加强口岸蚊媒密度监测与控制工作,结合爱国卫生运动要求,督促各口岸运营单位开展有效的消杀灭工作。做好辖区环境检查,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消除蚊虫孳生地,做好口岸蚊类等病媒生物监测及本底调查,监测口岸一线所在地区病媒生物的种群密度与分布、季节消长、栖息场所等情况,严控口岸病媒密度,减少疟疾传播的机会。
口岸病媒监测与控制
03
实验室鉴定与检测
及时对口岸检疫查验及监测发现的病媒生物进行种属鉴定及病原体检测,为科学开展防控与处置、制定监测计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海关小贴士
01
要外出,先查询
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避免到疾病暴发流行地区旅行。如必须出行,可提前向海关及其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咨询目的地该病流行情况及注意事项,做好个人防护准备。
02
回国后,要申报
重症疟疾会危及生命,去疟疾流行区旅行后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途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入境和就医时应主动向海关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告知旅行史。
03
防蚊虫,强预防
赴疟疾高度流行区工作、学习和生活,请携带蚊帐、驱蚊剂等防护品及相关药品。预防疟疾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蚊虫叮咬,包括睡觉时使用蚊帐、户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抹驱蚊剂等。
01:20审校/刘畅
编辑/雷煦
美术编辑/卫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