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

碳中和将如何实现

发布时间:2022/10/5 12:17:50   

来源:36氪

阻止全球进一步变暖,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使命,而“碳中和”则是达成这一使命的必须手段,实现人类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是中国,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正在将“碳中和”转化为国家战略,当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相继承诺“碳中和”目标。

社会各界都早已开始行动起来,为构建未来的“零碳”社会出谋划策。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碳中和”的支撑。

那么,为什么全球主要国家都提出要实现“碳中和”?究其根本,是出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考量。

“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而碳达峰指的是碳排放达到“峰值”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则是将一定时间内,全社会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的过程。这是一场针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围剿革命,一场从源头、到排放、再到吸收处理甚至再利用的所有环节的多方博弈。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无需赘言,它就像是亚马逊丛林煽动翅膀的蝴蝶,引发了地球一系列的变化。不仅是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带来的热能,会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更易引发大型,甚至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自然灾难;还有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将会使原本在夏秋季流行的传染病流行季节变长,也会使原本局限在热带和亚热带流行的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逐渐向温带、甚至寒冷地区扩散。

阻止全球进一步变暖,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使命,而“碳中和”则是达成这一使命的必须手段,实现人类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碳中和”也意味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粗放进一步走向精细;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高碳发展模式,走向“低碳绿色”,由资源驱动转变为由科技驱动,社会也将进一步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变。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年底,我国碳强度较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年目标,驶入绿色低碳发展“快车道”。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指出,“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这就更需要统筹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蓝图化为美丽现实而不懈努力。

疏堵结合:

实现“碳中和”的必备方法

作为碳排放大户,年我国排放量仍增长了3.1%(UNEP,),而在签署联合国《1.5°C商业目标承诺》的家公司中,仅有京东物流、37互娱、鸿海精密等8家中国公司,占比不到2%,和智利并列居全球16位,我国碳中和之路任重道远。

纵观“碳中和”天平的两边,一头是植树造林提升大自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另一头是节能减排,利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减少人类社会的二氧化碳排放。

未来零碳中国的实现路径是什么?国家的顶层设计早有明示,即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碳中和”,进入“零碳”时代,需要国家顶层设计、到企业具体执行、个人身体力行全方位的努力与合作。

从源头来看,“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它们的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碳”耗用得多,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持续增加,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化工、建材、钢铁和有色四大高载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的比重一直在30%左右。煤炭消费占比虽呈下降趋势,年跌入60%以内,但短期内仍是我国主要能源来源。调整国家能源结构,利用水电、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等清洁能源取代化石燃料能从根源上“堵住”碳的排放。

但“堵”不是“一刀切”,不能“蒙眼”瞎堵。疏通清楚每一克“碳”的来龙去脉,实现碳管理是实现“堵住”碳排放的基础。

具体到能源行业,“碳管理”体现在对能源生产效率的精细化管理。而数字技术和能源技术创新融合,可以精细管理能源生产、传输、储备、使用的各个环节,提升“碳”消耗效率,从而减少碳排放,进而加速中国“碳中和”建设。

能源转型委员会(EnergyTransitionsCommission,ETC)与落基山研究所(RockyMountainInstitute,RMI)联合发布的《中国:一个全面实现现代化国家的零碳图景》报告中提到,实现净零排放将需要电力部门完全脱碳,需要将电力用量从年的仅7万亿千瓦时大幅提高到年的15万亿千瓦时左右。其中,大约75%的电力将来自于风能和光伏,并通过提升电网灵活性、发展储能设施、强化需求侧响应等手段实现电力供需平衡。

而在传统电能生产模式下,电力生产商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6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