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寄生虫 >> 寄生虫的繁衍 >> 妊娠母猪食欲下降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近几年来,由于母猪母猪规模化饲养的普及,规模化养殖场母猪产前产后厌食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该病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症状表现是由于猪产前的消化系统紊乱,食欲减退为主的综合症。该病对养猪生产造成的危害极大,尤其是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会影响仔猪正常生长,甚至会导致母猪死亡或被迫淘汰,严重影响养殖效益和正常生产的持续。
1.强化孕产期母猪日常管护
包括抓好产前、产中、产后三阶段的猪舍环境保洁消毒控制,注意消毒最佳时间以傍晚光线较弱时最好(应激性最小),常采取喷头向上喷雾、雾粒规格80-μm之间消毒效果最佳,以防刺激到猪的呼吸黏膜致其发炎生病;根据母猪实际情况、科学配制孕产期不同阶段的日粮,确保各种重点营养全价均衡、全面满足母猪体耗及胎儿发育和泌乳机制的基础需求;于母猪产前、后3-5d连续拌料投喂复方长效土霉素或可溶阿莫西林(拌料),针对性净化内源性感染,有效降低母猪三炎症、产后综合征的感染发病率;母猪产中接、助产必须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规范化进行,尽量避免人为造成的产后感染;及时处理母猪产期便秘、尿潴留、产后脱钙、胎衣不下、恶露不尽等杂症,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影响母仔健康度。
2.做好母猪的免疫接种
抓好母猪重大、高危病种疫苗免疫,比如强制免疫病种(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和计划免疫病种(猪细小、猪伪狂犬、猪圆环病毒病、猪乙脑、猪传胸、猪萎鼻、猪大肠杆菌病等)的相关疫苗接种,疫苗免疫应结合地方流行病学特点及本场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科学的基础免疫程序,确保母猪、新生仔猪获得有效抗体保护(仔猪获得母源抗体保护),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生率和母猪死淘率。
3.强化母猪舍环境控制
根据四季气候变化、温差波动等机动掌控好猪舍内温度、湿度、通风(空气质量)、保洁度(消毒灭源)、采光度等环境条件,使之适宜母仔猪当前的生理特点、最大化降低环境不适所致的应激性综合征发病率。
4.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保健预防程序
笔者推荐自场保健预防方案为:采用复方黄芪多糖散(含黄芪多糖、人身皂苷、青蒿素、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免疫增效因子等),按0.2-0.5%拌料投喂、2剂/d、早晚各喂1次、连喂5-7d,适用于预防任何不明原因引起的消化性、呼吸性疾病;于母猪产前、后3d内连续投喂复方长效土霉素或可溶阿莫西林(湿拌料),以净化内源性感染,从而降低母猪三炎症、产后综合征的发生率;产前重视抓好各种体内外寄生虫的驱除控制,以免导致母猪的免疫系统损伤,不仅造成营养的浪费,而且使猪的免疫应答迟钝(产生免疫抑制)、机体抗病力下降等。
5.合理采取选择性过程劣汰管理
实践中,能繁母猪的正常使用年限是4-5年、产子8-10窝,此阶段的母猪综合繁殖性能、生产性能成绩表现最佳,之后逐年下降,为规模猪场长远发展考虑宜作淘汰处置,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严重繁殖障碍性疾病(亚型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等),必须果断采取淘汰措施;养殖过程中发现明显生理及生产缺陷的,如“罹患三炎症(乳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炎),屡配不孕,食仔癖(异食癖),肢体伤残,产子率低下,母性缺失(咬伤仔猪、压死仔猪、拒哺乳等),后代表现生理缺陷”等,也应作淘汰处置,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病率。
6.积极治疗
及时治疗母猪各种原发疾病,如阴道炎、子宫炎、尿道炎等,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妊娠母猪日粮营养供给,多喂青料,高温季节要酌情投喂硫酸镁,碳酸氢钠等轻泻药,搞好养殖环节的清洁卫生,创造适宜的环境,并注意防暑降温,对母猪产后不食症的发生大大减少。同时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