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寄生虫 >> 寄生虫的形状 >> 创作开运礼寄生虫拼奥斯卡,外语片
韩国导演奉俊昊(BongJoon-ho)以《寄生虫》(Parasite)拿下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时,曾呼吁观众“克服一吋高的字幕障碍,大家就能看到更多精彩的电影”。
这番话再度引发讨论,也就是好莱坞长期苦恼的问题,那就是非英语片能否真正打进美国主流?
探讨阶级差异的黑色喜剧《寄生虫》获得奥斯卡6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导演、原著剧本、剪辑、艺术指导和国际影片奖(原最佳外语片)。
《寄生虫》上个月勇夺美国演员工会奖(SAG)最大奖最佳电影卡司,惊艳四座。事后就有部分人士预测,此片会是2月9日登场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中的大赢家,还会创造历史,成为首部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非英语电影。
法新社报导,对许多人来说,字幕障碍可不只一吋高,人需要专注在银幕下方,意味着可能会错过上方关键的视觉效果。然而也有人认为,字幕会让人更聚焦在电影上。
曾致力宣传数以百计电影的资深公关波戈丁(FredellPogodin)表示,障碍不仅在语言,还有内容。波戈丁告诉法新社:“这不仅是因为有字幕,首先,它们涉及附庸风雅。它们不是主流。”她指出:“有某种观众会买帐,这通常比较高层次。”这意味着很难说服一般美国观众花钱去阅读电影。
即便是英语独立电影也鲜少卖座。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冲击效应》(Crash)制片努南(TomNunan)说:“美国观众平均一年会到电影院看3到5部片。你认为他们会去看韩国片,去看字幕吗?算了吧。”
然而现已退休的波戈丁表示,奥斯卡评选考量并非建立于一般观众的口味,而是电影评价和影展宣传。不过自认属于“洛杉矶西边最文青族群”的努南坚称,连朋友去电影院前都会问他某某电影是不是外语片。
“洛杉矶时报”影评贾斯汀·张(JustinChang,音译)在谈金球奖的评论中写道,韩国导演奉俊昊“似乎在指责好莱坞本身文化目光短浅,他们每年会为那些在美国以外国家拍摄和非英语电影保留特殊奖项”。
尽管《寄生虫》赢得最佳影片可能性不高,仍是赢得最佳外语片(现称国际影片奖)大热门。“颁发这些奖项…时常是一种伪装成包容性却藏有优越感的姿态。”
为赢得更多观众的心,有些不是操英语的制片人会拍英语片,尽管拍摄地和演员都不是来自英语系国家。
描述已故哥伦比亚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巴(PabloEscobar)故事的年《挚爱毒枭》(LovingPablo)就是一例,演员是西班牙女星佩内洛普·克鲁兹(PenelopeCruz)和哈维尔·巴登(JavierBardem),片中说的是带有口音的英文。
哈维尔·巴登在首映前曾告诉法新社:“市场规则不允许砸5、万欧元预算拍摄说西语的电影。”“到最后,这个故事说得好,语言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