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寄生虫 >> 寄生虫的习性 >> 电影寄生虫里你看到了什么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片子叫《寄生虫》,这部片子主要反映了当代贫富差距越来越巨大的阶级矛盾。这个片子受很多人的追捧,并且被评为了奥斯卡金奖。然后就与贫富差距这一块,最近我也看到一个话题就是说说穷人要跨越阶层是非常难得,而穷人跨越阶层难的原因主要有:穷人最难突破的就是她的父母,因为父母的认知就决定了孩子的认知,都说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父母,父母的认知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孩子的认知高度,而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这个人最终能够走多远。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在留守老人的陪伴下上学,能够保证上学就很不错了,至于学习成绩好的只能算是一个概率事件,因为教学环境、师资力量以及家长的监督、辅导与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是不具有可能性的。而都是知识分子的城市人的子女从小就奔波在各种学习班里,因为他们深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样的状况在相当的程度下就会导致差距逐步拉得更大。
当然现在条件比起之前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是让人疑虑的是,反而那些条件一般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子女不仅不像从前那样更懂得奋斗了,攀比买手机,讲究吃穿,甚至不考虑家里经济条件和父母感受只知道一味的索取,而那些条件好的家庭,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是严苛的,无论是作息以及学习规划上,因为他们更懂得去获取信息去学习如何教育好自己孩子的方法。
之前听了一位教授的讲课,教授阐述了一个这样的观点:当父母没有考上清华北大的时候,去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要考取清华北大是不现实的,因为自己都没有突破的事情,在自己的影响下的孩子怎么能够突破呢?同样,那些都考上清华北大的父母,他们的子女一定也能考上清华北大,因为他们的父辈就已经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高效的学习习惯。如果你自己没有考取清华北大,你要求你的孩子要考上清华北大,那么你就要请那些考上的人来教育培训你的子女,否则,你的子女一定很难考上清华北大。
不得不赞同这位教授的观点,非常可观和理性。认知就应该是理性客观的。如果你们的父母有这样的认知,你们高考的分数线会不会更高一些呢?这就是父母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认知高度,进而影响孩子的未来。
所以,尽量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关键在于认知。
提升自我认知首先要最大限度地开阔眼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事物都是相通的,当你看件一件事物,如果你拥有了一定的眼界和完善的知识体系,你一眼就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一点很重要,这决定了同样一件事情你看得比别人透,看得比别人远,这样才能比别人早做正确的决定和采取得当的措施,甚至不会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和观点,这一点在某些特殊的时间段是决定性命的能力。
养成多看书看新闻资讯的习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出去走走,看看各个地方不同的人文景观,思考导致形成差异的原因,然后再想想与之相通的事物,多看,多想,多问,多总结见多了,眼界就开阔了,思维就不局限了。
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要跳出自我与更优秀的人交友,因为只有比较才知道差别,通过别人的优秀才能更清楚和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自身努力的主动性才会更强。
与优秀的人交朋友需要勇气也有压力,因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交到优秀的人当朋友,朋友是相互支持和取长补短的,如果光是一方受益,友谊不能够培养得深厚和长久。
改变不是一触即发,认知也不是一天构成的,什么都讲究一个积累和沉淀,所以要利用日常的每一分每一秒认真工作、细心生活,去思考,去总结,在日积月累中塑造出属于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