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

几十年前,几乎人人肚子里都有的蛔虫,为何

发布时间:2022/9/29 0:22:54   

科学虫洞

很多人小时候在老家生活,拉便便时会拉出虫子,需要用棍子辅助将其拉出,堪称童年阴影。这种细长的虫子就是蛔虫,民间经常用“肚子里的蛔虫”来形容对别人的想法十分清楚。

在七八十年代,人们生活条件差,卫生环境也比较糟糕,几乎人人肚子里都有蛔虫。问题来了,以前基本人人都得过“蛔虫病”,现在却很少有人感染,甚至没人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蛔虫病

蛔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病,由土源性传播的大型肠道蠕虫——蛔虫引起。蛔虫病是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蠕虫感染,根据专业机构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8.07-12亿人感染蛔虫。

我们来了解一下蛔虫是怎么感染人体的。蛔虫的受精卵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待2周,卵细胞发育成幼虫;再待一周,卵内首次蜕皮变为感染期卵。

感染期的虫卵进入人体之后会来到小肠,在这里孵出幼虫,分泌出的酶入侵淋巴管等部位,随后来到肺泡,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蜕皮。

蜕皮后,幼虫经由气管等器官回到小肠,第四次蜕皮后等待几个星期的时间,最后发育成成虫。

蛔虫的成虫体型细长,颜色略带粉色或淡黄色,分布有横纹,雄虫尾部一般会卷曲起来。

通常来说,蛔虫感染率是儿童高于成人、农村高于城区。得了蛔虫病之后,患者会出现恶心、腹痛、营养不良等症状,有些病症若不及时就医,还会导致生命危险。

几十年前,例如解放初期,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蛔虫病都是一种大面积存在的疾病,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非常大的不便。

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我国蛔虫感染依然严重。在年的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中,蛔虫的感染率高达44.59%。

后来随着防治措施的实施,感染率大大下降。我国-年间展开的调查中,国民的蛔虫平均感染率已经降到了12.72%。

而现在,我国走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蛔虫感染率的数字也比以前更低了。

消失的宝塔糖

感染蛔虫病,轻则身体不适,重则阻碍儿童发育,发现可能感染之后,家长通常会去买“打虫药”回来吃。

应对蛔虫病常见的驱虫药有甲苯咪唑、阿苯达唑等等,以前在农村地区还有一种常见的药物“宝塔糖”。

宝塔糖可以麻痹蛔虫,服用之后,蛔虫就没办法附着在肠壁了,而是随着肠蠕动,跟粪便一起排出体外。

随着蛔虫感染率的降低,需要用到宝塔糖等药物的时候就少了很多,不过,宝塔糖如今似乎彻底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这是因为,宝塔糖的原料“蛔蒿”一度报废淘汰,在我国停止种植甚至绝种;此外,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其他药物也能有效治疗蛔虫病,宝塔糖就在我国的市场上消失了。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蛔虫病的减少呢?原因其实很简单。

为何没人感染蛔虫病了?

不难发现,国人感染蛔虫主要是因为“摄入感染性蛔虫卵”,俗话说“病从口入”,食物的干净与否关系着我们的健康状况。

在以前,老百姓吃口饱饭都是难题,人们整日忙于农作,既缺少讲究卫生的条件,也没有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的意识,这就导致蛔虫卵进入体内。

后来,驱虫措施和健康教育开始普及,政府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比如修缮整洁的公厕;宣传卫生知识,鼓励民众搞好卫生,如管理日用水源、清理粪便等等。

同时,在生活水平提高和卫生教育的普及下,老百姓的卫生意识日益提高,大大减少了蛔虫入体的可能性。

得益于这些原因,我国人民感染蛔虫病的比例越来越低,很多人都不知道感染蛔虫病是什么情况。

不过,这不代表蛔虫病在世界上消失了。在一些卫生条件非常糟糕的地区,人们还是有可能得蛔虫病的。

例如年6月,非洲就有一名4岁男孩因为腹部不适就医,医生从他肚子里取出了几十条蛔虫。

虽然现在医疗水平发达,但谁都不愿意身体出现毛病,所以蛔虫病这些病痛还是能免则免。为了身体健康,大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卫生,勤劳科学洗手、不吃未洗净的蔬菜瓜果。

————————————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5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