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

传承数千年历史的中医文化基础知识理论

发布时间:2024/9/3 12:14:12   
中医基础理论

主条目: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与阳的辩证,“有”与“无”的统一。

阴阳

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运气学说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

五运: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

脏象学说

五脏:心(心包)、肝、脾、肺、肾(命门)。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女子胞(胞宫)、胆。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气化、气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

其它:神、天癸、腠理、五轮八廓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中医人体经络专题经脉

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其中督脉和任脉与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

十二经别: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

十二经筋: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

中医人体经络络脉:

十五络脉:手太阴络脉手阳明络脉足阳明络脉足太阴络脉手少阴络脉手太阳络脉足太阳络脉足少阴络脉手厥阴络脉手少阳络脉足少阳络脉足厥阴络脉任脉络脉督脉络脉脾之大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浮络:位于皮部的络脉

体质

体质:人体的质量。

病因学说

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的分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温邪:自然界致病因素中具有温热性质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中的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疠气和温毒。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继发病因(病理性因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失常

内生五气: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脏腑病机:五脏病机、六腑病机、奇恒之府病机

经络病机:十二经脉病机、奇经八脉病机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

疾病的转归,疾病的结局:痊愈、死亡、缠绵、后遗等。

中医诊断方法

脉诊

主条目:四诊

望诊:望神、望面色(耳廓望诊)、舌诊(舌苔、舌质)

闻诊

问诊

切诊

脉诊(脉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结脉、代脉)

腹诊

经络腧穴按诊

中医辨证

主条目:辨证论治和证

辨证:辨别为何种病证。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八纲(阴证、阳证、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寒证、热证)

脏腑辨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痰火扰心证、心血瘀阻证、肝气郁结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胆湿热证、胆经实热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胃寒证、胃热证、胃气上逆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肾气虚证、肾阳虚证、命门火衰证、肾精不足证、肾阴虚证、膀胱湿热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肝气犯胃证、肝脾不和证、肝肾阴虚证、脾胃不和证、脾肾阳虚证

病因辨证:六淫证候(风证、寒证、暑证、湿证、燥证、火证)、疫疠、七情证候、食积等。

气血辨证: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经络辨证

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三焦辨证:上焦病症、中焦病症、下焦病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4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