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

寄生虫关于韩国穷人的生存现状题材尖锐

发布时间:2022/11/7 13:21:23   

最近让很多影迷百爪挠心的电影非《寄生虫》莫属了。很多人为了等新肉资源熬夜影响第二天上班,眼巴巴的在各自原网站刷最新消息,其如饥似渴程度只能和熬夜刷春运票相当。

是怎样一部电影让这么多影迷如此念念不忘?

电影《寄生虫》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

最简单的一个理由,就是他是今年年初入选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最终夺得金棕榈奖的韩国电影。

《寄生虫》另外一个名字可能会更直接一点,《寄生上流》。一群挣扎在贫困线的穷人通过欺骗手段,悉数混进一家上流人家骗吃骗喝的故事。最终还以挥刀弑主的杀戮为结局。

这样以贫富矛盾为落脚点的题材,已经足够抓人眼球,是跨种族跨国别跨文化的现象存在,影片在此基础上的影像化的电影手法,又处处精致,剧情、结构、配乐,整体浑然一体,工匠的用心精神,让整部影片趋近完美。

各方面都堪称难得一见的佳作。

贫民窟一家人父子母女四口,父母打散工为披萨店糊纸盒子。女儿没有学历但在PS造假上素有天分。儿子当兵退伍,连年考大学都没成功依然习惯性的盲目的准备再拼一次。没有闲钱只能蹭网,全家衣服混洗全是一个味道,暴雨天全家都要到门外避雨,只因屋内深水过妖马桶反灌屎尿横流。

一家人就这样生活在狼藉之中,上等人都闻到的是酸臭的味道。

因为朋友的引荐,儿子拿着妹妹造假出来的假文凭,成为上等人家女儿的辅导老师。然后引荐了造假的妹妹来调教上等人家多动的儿子。设计赶走上等人家的司机,让浑身酸臭的父亲成为上等人家男主人的贴身司机。设计赶走多年的女佣,粗鄙的老妈也堂而皇之走入上等人家照顾一家人的起居。

底到尘埃的蝼蚁,完全通过诈骗的手段,彻底入侵到衣着光鲜的上等家庭。

还不止此,蝼蚁一家人发现在早就寄生在上流家庭里的另一对寄生虫,曾经的女管家和蜗居在隐藏地下室的女管家的老公。

至此,影片《寄生虫》的寓意全部解释清楚。

常规下来的思路必定会以悲剧发展和收场。但《寄生虫》这部电影并没有通过惨烈的剧情来加强影片的戏剧性。而是将人性的自私和阶层彼此间的轻视贯穿始终,淡淡的但依然刺骨的传达出一股现实中的悲凉。

现在的社会,不分人群阶层都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礼节。但骨子里的对彼此的鄙视依然存在。

上流男主人会在闻到司机男身上的酸臭味道后,默默的打开车窗,言语行为上依然保持着自然和客气。男女主人会在背后讨论曾经的女管家人很能干但就是吃得太多,每次都是吃两人份。

而下等人一家所欠缺的却通过欺骗来满足。没有学历就造假,为了唬人就杜撰出私家定制的家政服务头衔。为了赶走竞争对手,女儿可以用自己的内裤抹黑忠诚的司机,可以用致人发病的手段和谎言,来赶走老仆。

上流家庭的宽容和善良,在他们眼睛里可以是单纯,或是愚蠢,就看他们当时的心情。

下等人也有自尊,就是虽然自己身上有着贫穷的酸臭味道,但不可以被说出来。如果说出来了,等着你的就是被反杀。

上流和下等两种阶层的存在,既有着现下时代的彬彬有礼和安全距离的交好,又有着彼此难以触碰的伤疤和禁区。

这也是《寄生虫》这部电影在呈现阶层矛盾和对立时,所保持的一种安全的表达。甚至只是把这种对立保持在一种个案的范围下。

包括结局的处理方式,也是一种矛盾的表达。考虑观影情感,先是设计一种光明式的结局方式。儿子痛定思痛,努力学习,改变家族的命运,出手买下了豪宅,将隐遁在地下室的父亲迎接到阳光之下。

这种结局能够满足普通观众的情感,但真实很难如此光明。

所以,昏暗的结局才更为写实。所有的光明都依然只是蝼蚁般儿子的想象。蝼蚁的生活还会继续,暗无天日的地下室生活还会继续。

现实也还在继续。

主创团队应该也是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将两种结局方式融合在了一起。既考虑到了观众心里诉求,又要真实表达一种对真实的描述。

电影《寄生虫》就是这样描述了一种尖锐的阶层对立,又矛盾、软弱的,甚至油滑的适可而止。

此外,电影《寄生虫》在电影这种文本本身的设计上做到了趋近完美,值得反复把玩。

仅举二三例。

蝼蚁底层往外望去永远是在仰拍;

反杀后本能的拾阶而下求得活命;

对美好的仰望;

愁苦时天降暴雨光线阴郁;

精彩酣畅的剪辑闲云流水;

俯拾皆是太多的梗都会有接下来的情节交代;

设计感是一种中性词。设计感过强就是匠气,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电影。我们在趋近于完美的道路上的努力,就是一种工匠精神。

而《寄生虫》就是一种努力的趋向于完美的工匠精神下的精品。

值得一看。大家多多交流,向大家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1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