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同名电影改编成的“小人书”《茶馆》,我没事时就喜欢拿出来翻,后来里面的人物、情节都倒背如流,书页也跟着被翻的残破不堪。
前段时间,趁着在家躲避疫病,我又回看了一遍这部82年的老电影,没想到一别二十多年,里面的桌椅板凳、各色人物乃至数来宝、吆喝声看起来依然是那么的亲切。
年的电影《茶馆》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谢添以年北京人艺的话剧为蓝本摄制而成,其中的演员也都是老话剧的班底。
老戏骨一出场便不同凡响。镜头跟随着大傻杨的“数来宝”摇到了掌柜王利发面前,他一面与一位老主顾聊着什么,一面又不忘和每一个出去进来的茶客点头打招呼。一句台词还没出口,裕泰茶馆掌柜的精明能干圆滑的个性就跃然纸上了。
扮演王利发的叫于是之,被剧作家黄宗江称为“一代演员”,后来官至北京人艺常务副院长。于是之出生于社会底层,“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经过不懈的努力考上了辅仁大学,后来又当了演员。
于是之演起市井人物来得心应手,他曾经说:“我喜欢《茶馆》里的人物,对他们我都似曾相识。我小时候住的南长街老爷庙的那些街坊、邻居们,对我演《茶馆》都有益处,何况还有那些本家、亲戚呢!而且他们还要‘发酵’。随着年龄长大,好像更懂他们了,偶尔想起故人,我的认识就会更深些、丰富些。”
除了生活积淀,于是之对人物性格变化的揣摩和把握也很到位。第一幕的王利发二十多岁,灵活精干对事业充满了企图心。第二幕的时候,王利发四十多了,世故圆滑之外又加上了一点不忿,他依然顺从地“改良”,但面对残酷的现实已经有了些疑惑。到了第三幕,王利发垂垂老矣,他逐渐卸去了生意场上的假面具,最后露出了无可奈何也无所谓的苦笑。
△
王利发的人物变化脉络清晰
另一个人物秦仲义也形神兼备,好像是从书里走出来的。按剧本上说,这位秦二爷第一幕时二十多岁,是茶馆的房东,阔少,后来成了维新的资本家。饰演秦仲义的是老戏骨蓝天野,年的时候他五十五岁了,可扮起少年公子来一点不显老态。蓝天野的减龄法不是涂脂抹粉、数字去皱,他靠的是一招一式的表演功力。比如,他走起路来大步流星,举手抬足干净利落,处处都显示出新兴的资本家雄姿英发、春风得意的模样。
还有英若诚饰演的刘麻子以及他的儿子小刘麻子。英若诚是英达的父亲,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外语系,对西洋戏剧很有研究。他演的刘麻子(小刘麻子)面善心狠,为了钱可以拐卖妇女不择手段。最妙的是英若诚的表演行云流水非常自然,不动声色地就把社会寄生虫的面目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穿上马褂就是说媒拉纤吃两头的骗子,披上西装便成了顺应潮流组建应召女郎托拉斯的流氓大亨。
《茶馆》是一出群戏。第一幕出场的演员就有二十几个之多。可贵的是这二十几个演员没有一个打酱油的,戏份再少,他们也尽心尽力。
比如,胡宗温演的康顺子,是一个被父亲无奈卖掉的苦命女孩。胡宗温在设计人物动作的时候,特意侧着身子进茶馆,进茶馆后也一直低着头,就这么几个动作康顺子羞赧惶恐的心理就全出来了。
再比如,黄宗洛演的松二爷,胆小怕事爱说话,特别讲礼节。黄宗洛非常适合这种小人物,他念台词时不是中气十足的亮嗓子,而是唯唯诺诺有点口齿不清的小碎嘴。
其他的常四爷、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庞太监等等也都性格鲜明、活灵活现,一同在茶馆这方小天地里见证了时代的兴亡,书写着命运的悲喜。
2
年的话剧《茶馆》和年的电影《茶馆》,是难以超越的经典。
成就这份经典的,是老一辈艺人“戏比天大”的追求,以及北京人艺“一棵菜”的精神。
所谓的“一棵菜”是焦菊隐先生年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时从中国戏曲界借鉴来的一个词,也就是一个剧团、一出戏好似一棵菜,无论菜根、菜心、菜叶、菜帮子都要紧紧团结在一起,不分主次、不讲高低,共同为艺术而奋斗。
△
郑榕(左一)于是之(左三)蓝天野(左四)
与舞台技术人员合影
在这棵菜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上了台,你的恩怨、病痛、烦恼、功利都该放下,一门心思地投入到角色中去,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琢磨,一句台词一句台词地推敲。
没有这点精神和追求,《茶馆》这样跨度大、人物多的戏肯定撑不起来。
△
老舍(左一)在看完话剧《茶馆》彩排后,
同导演焦菊隐(左二)、夏淳(右一)、
演员于是之(右三)等谈对演出的意见
后来《茶馆》屡次改版,并搬上荧屏,真正成功的不多,更不要说超越了。比如电视剧《茶馆》里小人物并不出彩,中心人物与戏也有距离。陈宝国算是老戏骨了,但他演的王利发倔强有余圆滑不足。还有晚一辈的北京人艺演员钱波,饰演唐铁嘴,精神矍铄、衣衫光鲜,缺少爱抽大烟算命骗钱的江湖人身上的那股味道。
△
陈宝国在电视剧《茶馆》中饰演王利发
△
电影与电视剧里的唐铁嘴
在熙熙攘攘的名利场上,话剧演员纷纷外出接活甚至下海经商,肯下笨功夫坐冷板凳的艺人越来越成为稀有之物了。这不禁让人担忧:一棵菜的精神还能传承下去吗?
3
提出“一棵菜”的焦菊隐先生堪称北京人艺艺术风格的灵魂,也是这棵菜的菜心。
早年北京人艺风格并不统一,演员来自五湖四海,剧作缺乏原创,主要是搬演西方的著名剧目。其中有巴西的《伊索》、苏联的《带枪的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布雷乔夫》。后来曹禺带来了《雷雨》《日出》,内容是中国的了,样式还是偏“洋”。
△
话剧《雷雨》剧照
年,焦菊隐执导历史剧《虎符》,为了给话剧增加民族味,他请来戏曲演员教练功,请来曲艺演员教说唱,组织剧院导演和演员学习梅兰芳、盖叫天等著名戏曲艺术家的演剧经验,舞台背景也以黑色的天幕、高大的红漆柱子、一屏山石、一块石几传达出写意的趣味。
△
初次的尝试有惊喜也有遗憾,《虎符》在民族化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它把水袖、锣鼓点全部加到戏里,嫁接的有点生硬。
真正的成熟是从《茶馆》开始的,焦菊隐在舞台上一共设置了八张茶桌,每张桌子周围都坐上不同身份的茶客。有提笼架鸟的,有说媒拉纤的,有闻鼻烟玩蝈蝈的,有信洋教坐雅座的,还有黑社会出头摆平纠纷的,一副生意兴隆、买卖鼎盛的场面。然后各色的人物通过大傻杨、王利发、黄胖子、庞太监串联在一起,散点透视、移步换景、虚实相间,这便是民族美学的精髓。
早在年,焦菊隐与程砚秋筹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便开始认真研究戏曲的艺术审美。而后,又接受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最终融会贯通,酿出了自己的滋味。
△
焦菊隐(-)
“我们要有中国的导演学派、表演学派,使话剧更完美地表现我们民族的感情、民族的气派。”“从台词里挖掘形体动作和舞台行动,用生活细节和浓郁感情来丰富舞台—生活和人物形象,因而使剧本一经演出,就焕发光彩,这是中国学派表演艺术的惊人的创造。”焦菊隐先生的这一理念终于在《茶馆》里大放异彩,并成为北京人艺的标志和标杆。
4
生活细节和浓郁感情来源于对特定情境的深切体会。
焦菊隐排戏的时候,不是先谈该怎么演,而是谈很多生活给你听。有了真实的生活,就有了人物形象,这对于现实主义作品是尤为重要的。
△
演员在全神贯注的排练中
上台前,焦菊隐安排夏淳导演带领演员们体验生活。年,类似戏里那样的茶馆已经绝迹了,但还可以在安定门内看到一些原先作为茶馆的房架。在前门有一些小茶馆,在那里还可以找到提笼架鸟的茶客和整天下棋、聊天的一些老人。开始,演员们一进屋,在座的茶客一看来了一些陌生人,觉得诧异,一个个都缄口不言了。演员中有不少“老北京”,从家里也了解到一些茶客的情况和习惯,他们逐渐和那些茶客搭上话,也在那里泡。不久就混熟了,观察体验了不少角色创造所需要的素材。
由此,《茶馆》散发出浓浓的市井气,让人感觉那么真实亲切,也与老舍先生的原著一脉相承。
老舍的视角是绝对平民化的,他笔下的世界充满了庭院的老树、胡同的吆喝、市井的嘈杂,可以看作一幅“众生百态图”。他特别善写小人物,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恩怨生死经他一点染就极具画面感,鸡毛蒜皮间道出了人生的真意。
《茶馆》不是传统的戏剧,没有中心故事,也缺乏强烈的戏剧冲突。老舍想做出点新的尝试,借茶馆这个三教九流的集萃之地,“葬送三个时代。”
三个时代的选择是有典型意义的,第一幕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政治黑暗、国弱民贫,千年帝制已是风雨飘摇,维新资本家还想着实业救国。第二幕是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老百姓跟着继续遭殃。第三幕是抗战结束,接收变成了“劫收”,连最善于应付的王掌柜都苦撑不下去了。
由热闹而寂寥,从繁华到破败,小小的茶馆折射着历史的沧桑,家国、人我、古今汇成了宏阔的意境。
最后一幕,曾经风华正茂的秦仲义、常四爷、王掌柜重新聚在了萧条的茶馆里。三个历经人生磨难的老人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宣泄着一生的委屈、不平和愤懑。什么理想、追求、世道、国事,此时都似乎与他们无关。他们绕着屋子,抛着捡来的纸钱,照老年间的规矩喊着:“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苍凉的喊声穿过房梁,余音不绝。
话剧(电影)的结尾和剧本有所不同,话剧(电影)里,三个老人撒完纸钱各自散去,空荡荡的茶馆里只剩下王利发一个人,他俯身捡起只个纸钱,再次抛向天空,然后拿起腰带走向后院,悬梁自尽了。剧本则在王利发自尽之后还写了一段沈处长和小刘麻子来霸占茶馆的戏,最后在沈处长漫画式的“好(蒿)”“好”中终结。
焦菊隐喜欢“豹尾”,在悲剧冲突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他甚至没有实写王利发的上吊,给人以哀叹的留白。老舍则喜欢用幽默的语调讽刺着嘲笑着不公的世界,反衬出小人物的心酸和感伤。
不管怎么样,两个人都着意写出人生的沉重,只是气质不同、殊途同归罢了。
他们没想到的是,戏里的宿命最终会落到戏外的自己的身上。
△
焦菊隐、夏淳和老舍
多年之后,焦菊隐的第二任妻子秦瑾在《抽刀断水水更流》中追忆了那段不忍回首的岁月。
年梅兰芳追悼会上瞻仰遗体时,焦菊隐紧跟在老舍的后面。老舍转过头对他说:“焦先生,在死神面前我们也正在排队呢。”这句话一直留在焦菊隐心里,不想竟就一语成谶,老舍真的走在了他前面,而且是这样的结局。
8年后,老舍终于带走了排在他身后的焦菊隐。他的苦难历程结束了,他解脱了!
△
焦菊隐和孩子们
“中午时分,人艺工宣队传呼给我(秦瑾)一个电话,凶巴巴地给了我四条命令:一、焦菊隐的遗体应立即火化,不得延误;二、骨灰盒只能买7块钱最便宜的,骨灰不许保留;三、火葬应该革命化,厉行节约,不需穿衣服,用床单包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