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寄生虫 >> 寄生虫的天敌 >> 寄生虫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今年有两部电影差不多等了半年了,一个“寄生虫”,一个“好莱坞往事”,半年里几乎几天就上片源网站看看,前者有了,后者还没有。
作为一个每年观影都得过百部的人,在我看来,电影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解读:技术层面、社会学层面,以及隐喻延伸的哲学、科学、神学的层面。我看到对“寄生虫”的解读大多是从社会学层面的解读,穷富差距、阶级固化等等,但是照理说韩国电影里在社会学层面比“寄生虫”突出的电影太多了,远得不说,前一阵的“辩护律师”,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比“寄生虫”都好提多了,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媒体都盯着“寄生虫”的社会学意义来诠释。
当然“寄生虫”依然是一部好的作品,我猜可能是我对本世纪头十年里的韩国电影印象太深刻了,疯了以前的金基德、朴赞郁等等,各个类型片,政治电影、暴力美学、恐怖惊悚片、轻喜剧、情色电影,每个类型都出类拔萃,我觉得本世纪头十年世界电影的最高峰简直是在韩国,所以大概这几年再看到韩国电影已经没有那种新鲜的冲击力了,也或者是等了半年的电影,expectation被吊得太高了。
作为一部“挺好”的电影——还谈不上“伟大”或者“牛x”,我觉得“寄生虫”的“好”在于八分的电影技术,二分的社会学层面。以我的个人喜好,能谈得上“伟大”的电影,一定是在第三个层面,也就是哲学、科学、神学层面有所表现的,一般我们说的“大闷片”,都是侧重于这个层面的,典型的比如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前几天看韩炳哲的哲学书籍“爱欲之死”还引用了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抑郁症”,但是说句题外话,拉斯.冯.提尔今年的电影“此房是我造”真不建议观看,不管你口儿多重也不建议看,按说我各种变态电影看的就不少,我看了四分之三受不了关掉了。
说回到“寄生虫”,既然八分在电影技术层面,我是真觉得各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