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

遏制耐药,一起来原来耐药防控广东经验

发布时间:2022/11/18 1:51:15   
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jzkbdfyy/131204/4302788.html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新的抗生素问世,长则十年短则一年就会迅速产生耐药;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跟不上细菌耐药速度,药的研发成本又非常巨大,影响患者救治。”医院检验科主任顾兵这样说。

细菌耐药是一项全球性重大挑战,从年起我国已经连续6年与WHO同步举办“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活动。今年11月18日至24日,我国开展“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活动,主题为“扩大认知,遏制耐药”。

11月20日,“遏制耐药,我们在行动”年耐药防控高峰论坛暨微生物检验新技术及与临床沟通会议在广州召开。活动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广东省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主办,医院检验科承办,国内感染及相关领域近六十余名知名专家齐聚,围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耐药防控、微生物检验新技术、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等热点话题进行探讨。

会议间隙,我们特约采访了五位感染与耐药防控专家、大咖,深入浅出地讲述耐药防控的“广东经验”。

06:17

广东众多耐药防控专家为“扩大认知,遏制耐药”发声响应

耐药现状呈“阴盛阳衰”

“细菌耐药防控,从国家到省、市一直都在做”,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菌感染课题组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副主委、广州医科大学附一院感染科主任卓超教授在会议上主讲《中国抗菌药物管理的探索之路》。

卓超教授指出,年由学术组织建立起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CHINET监测,网内有53家机构,体量更大的是国家卫健委组织的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覆盖所医疗机构。

广东的耐药监测跟进得非常早,并且成效显著。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牵头下就建起广州的监测网,促进全市合理用药,年扩大至全省,年就已经成立了南中国技术分中心,无论是微生物实验室、监测体系、信息化、临床会诊、院内感染控制等方面都很具特色,突出代表有医院孙树梅教授团队等,“广东的耐药指标控制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卓超教授说。

卓超教授

那么,目前耐药现状如何?卓超教授用“阴盛阳衰”来形容。

他指出,一方面是阳性球菌耐药状况,比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我国发生率30%左右,比欧美国家要好得多;还有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我们只有约3%,而欧美国家可能达30%,卓超认为“阳性球菌在我国,应该不是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的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比如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肠杆菌发生率一直在50%以上,可谓“居高不下”;还有对临床危害很大、与院内感染密切相关的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CRE)等。

耐药防控的“广东经验”:早、准、狠

耐药菌通常会在哪些疾病上发现?据卓超教授介绍,呼吸道、血液、腹腔、尿路等是耐药菌感染比较好发的部位,因此ICU、呼吸科、血液科等都是细菌耐药防控的重点科室。患者可能因为机体免疫功能较差、住院时间长、使用呼吸机或者接受了插管等有创诊疗操作,增加了耐药菌攻击他们的机会,甚至在他们身上定植、感染。

要应对好耐药,广东很有经验,医生们有两大法宝:医院内感染控制,二是用药规范讲究“早、准、狠”。

具体来说,比如医生治疗患者的时候,不会盲目使用最便宜的药物,而是在规范内选择最优秀的抗菌方案,该用进口药就用,该用“高档”抗生素就用,将刚刚始发的感染及时和针对性剿杀。耐药防控做得好,比如在呼研所抗感染病区,平均住院日仅5-6天,可能初始会看到费用高一点,但患者很快恢复,耐药发生概率小了,时间、费用的总花费才能少,这才是真正以治病、以病人需求为中心。

侯铁英主任医师

在医院,微生物实验室是24小时值班的,哪怕在全医院也寥寥无几。

“并不是人够多,完全是大家主动加班承担起来的”,医院感染质控中心主任、医院医务处处长侯铁英介绍,因为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是应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至关重要的一环,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的长效机制,组建由医务管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临床药师、微生物专家、临床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协作抗菌药物管理团队,建立有效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与规范,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通过指标监测反馈、处方点评、督导整改等方式,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最终让患者的安全救治与生命健康得到保障。

“医生的医生”让抗菌一击即中

老百姓发热了,就医最希望的是尽快退烧,给患者用药的是临床医生,但他第一件事要知道导致患者感染的病原体是细菌、真菌,还是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寄生虫等,这时候,他需要找到检验科,寻求“医生的医生”的帮助。

医院检验科主任顾兵教授指出,检验科有传统的细菌培养、鉴定,到现在的质谱、基因检测等先进技术,实验室结果快速反馈给临床医生,助其精准打击,避免拿一大堆武器去杀敌,而是想办法让抗菌一击即中,细菌被“一枪毙命”,避免因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

“病原体的传统培养、鉴定,一般需要3天左右;质谱、基因组检测则能在24小时之内给出报告予临床医生开医嘱”,但在资深微生物专家顾兵教授看来,有时一个痰涂片、尿涂片镜检技术,相当一部分能在半天甚至1-2小时就能给临床医生做反馈。年,顾兵教授主编了《临床微生物检验图谱与案例》《临床血液检验图谱与案例》《临床体液检验图谱与案例》等专著,就是希望检验工作者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保留最扎实的功底,有效、快捷做鉴定,当好“一双合格的眼睛”。

顾兵教授

“有一个很现实的情况,就是我们的检验人才不足”,在顾兵教授看来,美国一家医院,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约人,甚至可以2人专心只做寄生虫检测,他们每天做的寄生虫检测达80-90份;医院床位数一般两三千张,但微生物实验室人员仅10人左右,寄生虫检测量非常少。

是不是在中国寄生虫感染的检测需求不高?肯定不是,情况刚刚相反。顾兵教授曾经碰到过一个恙虫感染,治疗很简单,几元钱就能搞定,医院没有做检测查清楚,救治就多走很多冤枉路。他还曾经碰到过数个病例,辗转求医,一两年时间才精准检验出是寄生虫感染,最终帮助诊断的竟然是大学寄生虫教研室的老师。

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医学检验,将临床微生物实验能力建设写入文件当中,顾兵教授与同行们特别期盼落地体现在实验室的面积、人员配置,“三年翻一番、十年再翻一番,能跟上细菌检测与耐药防控的需求”。

这一需求在基层显得尤其迫切,在承担分级诊医院,有的微生物实验室如今甚至只有“半个人”——一半时间要做别的事情。“我们规划,类似这样的论坛、学术交流与培训,今后将专门留出一部分名额比如50个,给基层检验人员,不仅不收会务费,还帮解决交通食宿费用,全力提升基层检验能力”,顾兵教授指出,设备有经费很快能就位,但一名优秀的微生物人员需要10甚至20年的时间来培养,时不我待。

揭秘检验:就像警察抓小偷

“明明我跟他、她是一样的症状,为什么医生会开不同的药,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困惑。其实不仅患者,就连临床医生有时也会发现,检验报告结果与临床症状大多对得上,但有些就对不上,怎么回事?

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佛山分所所长毕利军看来,检验给临床提供治疗及用药的科学依据,与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实践一起,才能实现精准医疗。她用“警察抓小偷”来揭秘检验,检验的样本含有DNA、RNA、蛋白、糖类、脂类等等,从样本里检验出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相当于“警察”想尽办法“抓小偷”。

一种可能是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可以直接从样本中分离或培养出来,相当于案件发生了,警察来得及时,现场抓到小偷或者通过小偷遗留的DNA找到小偷了;另一种可能是,在RNA、蛋白等上面,检验找到了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入侵人体后,留在免疫系统上的记忆,相当于没现场抓到小偷,也没DNA,但找到小偷留下的痕迹,比如邻居见到他并指证了,有了旁证。

在耐药防控上,检验一方面需要找对样本,就像警察确定嫌疑人群;第二方面,要确定检测参数,使用DNA、RNA还是蛋白,或者需要高通量检测,就像警察描画小偷特征,比如身材、高矮等;第三方面,要提升显示技术,相当于警察要眼神好,不然小偷能在眼皮下溜走。

毕利军教授

支招:普通人如何助力耐药防控?

在普通人看来,耐药防控这个事情好像与己无关,往往哪里发现了“超级细菌”,或者生病了医生说要改抗生素方案,才会意识到有这回事。那么,除了医生、检测专家、科研人员之外,普通人该如何助力耐药防控?卓超教授来支招。

首先,要有强大的免疫系统,与细菌共生共存。“细菌存在于地球35亿年了,有它的生存法则;我们人类只有几万年历史,细菌一直在身边甚至体内”,卓超教授指出,只要人体免疫体系正常,就有能力清除这些病原体;一旦免疫力能下,或者做过度介入性检查治疗,或者不当用药等,耐药菌就可能发生。耐药危害性其实有隐匿性,比如一半左右的正常肚子中大肠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免疫屏障保护下很多人毫不知情,只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发作或免疫屏障被破坏时,细菌才从在肠道定植转成感染,可能导致腹腔、血液甚至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滥用抗生素!”卓超教授说,抗菌药本来就是把双刃剑,小小感冒你也乱用抗生素,后果就是破坏菌群微生态,耐药菌因“敌人”被灭而成“霸主”,耐药感染就容易发生了。

其次,储备足够耐药菌知识。在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控的业内普遍认同,如果耐药菌宣传有新冠病毒宣教一半的力度,那全国耐药数据水平估计可以下降一大半。但事实上,普通人群在基础教育中很少接触耐药知识,建议像欧美国家那样,从小学开始,在课本里加入细菌与耐药防控的知识,从小开始实现全社会参与耐药防控。

谢新强研究员

在广东省微生物安全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谢新强看来,还要特别重视常见食品的耐药菌污染。

诺如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是我国常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谢新强教授团队通过开展全国食品产业链致病微生物的风险识别,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多重耐药率高达93.4%和59.4%,在水产品和肉制品中尤为严重;一些“超级细菌”亦有检出,也发现了我国相关食品产业链中高毒力持留基因型菌株(HVPG)。

对于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防控,谢新强呼吁:落实畜牧业饲料“禁抗”规定,源头上控制抗生素的滥用;对多重耐药致病菌进行溯源与风险识别,打好食品产业链耐药菌的精准防控基础;开发新型的高效阻控与消除技术:如噬菌体、健康功能微生物、微生态制剂进和特异代谢通路阻断等。

知多D

“遏制耐药,我们在行动”

年起,为提高全球对抗生素耐药问题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确立每年“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世卫组织专家强调,抗生素只能在有卫生专业人员处方的情况下,才能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抗生素不能与他人共用,并且应在治疗全过程中完成使用,不能留存备用。

从年起,我国已经连续5年与WHO同步举办“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活动,今年11月18日至24日,我国开展“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活动,主题为“扩大认知,遏制耐药”。广东积极响应,举办主题为“遏制耐药,我们在行动”的年耐药防控高峰论坛暨微生物检验新技术及与临床的沟通会议,在全国医疗人员、社区民众携手应对细菌耐药的“合唱”中发出嘹亮的“广东声音”。

文、图、视频/何雪华、邸玉玮、刘素玲

(资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2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