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寄生虫 >> 寄生虫生活环境 >> 寄生虫登顶奥斯卡最佳,1917第
本文作者:胡石头
第92届奥斯卡,韩国影片《寄生虫》史无前例,既拿下最佳国际电影,又拿下最佳影片,还顺便拿到了最佳剧本。韩国人大获全胜。
但是!
这个结果绝对炸了毛!引发众多不服,至于最佳影片,《》就第一个表示不服!
在今年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之前,国内外影评人和影迷们纷纷猜测,今年的最佳影片花落谁家。究竟是演技爆表的《小丑》更胜一筹,还是老马的《爱尔兰人》最终夺魁呢?此外,提名影片中还有剧本和演技俱佳的《婚姻故事》,昆汀导演的《好莱坞往事》,都具备问鼎奥斯卡的实力。
谁曾想,最后胜出者居然是《寄生虫》。苍天啊,没天理啊!
之前,在作为奥斯卡风向标的金球奖上,一部黑马片《》杀出重围,一举夺得电影类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令很多人感到意外。
这部“一镜到底”,号称沉浸式体验的一战冷门片,原本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最强力竞争者。
现在,结果已定,《寄生虫》赢了。不过,如果暂且放下电影审美上的比较来看,站在学院派的角度上看,《》反而是最接近奥斯卡最佳的一部作品。
《小丑》口碑虽好,可漫改电影一向不受奥斯卡待见,即便是强如诺兰,当年的《黑暗骑士》也只拿了最佳男配和最佳音效剪辑。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说漫威电影不是电影,他今年的佳作《爱尔兰人》也倍受好评,可在学院派看来,并不太认可流媒体平台Netflix出品的电影。这就好比在文学界,金庸虽然深受大众欢迎,但始终入不了严肃文学作家的眼。
尽管这些年,Netflix参与投拍了很多佳作,比如去年阿方索·卡隆导演的《罗马》,收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可对于最佳影片,评委会的老头们还是很排斥Netflix,他们更固执地坚持传统,把小金人颁给老厂牌出品的电影作品。
再比较其他竞争对手,《婚姻故事》受Netflix“连累”,昆汀这次主要竞争的是最佳男配角。其他入围最佳影片提名的如《乔乔的异想世界》、《小妇人》等都是重在参与,学院派也不可能把最佳影片颁给韩国人。所以,从“政治正确”的角度上看来,萨姆·门德斯的这部《》原本非常有希望问鼎奥斯卡最佳,金球奖的选择也无可厚非。
但不要以为没有获奖,这部《》就配不上奥斯卡最佳。年,好莱坞重回电影大年,佳作倍出,能够进入奥斯卡提名名单的影片各有特点,绝对都是值得一看的好片。《》能够杀入重围,自然有其独道之处。
你完全想象不到几年前还在拍系列的萨姆·门德斯,会拍一部关于一战的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年,一战战局进入最为激烈的时刻,两名英军士兵临危受命,要徒步穿越火线,在8小时内前往9英里(约14公里)以外的一处英军阵地,传达停止进攻的指令,避免名士兵陷入德军的陷阱。
整部影片“一镜到底”,视角对准这两个倒霉蛋儿,看他们两个如何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点像一战版的《拯救大兵瑞恩》。战争片对于好莱坞来说并不冷门,冷门的是以一战为背景。
回想过去的20年里,比较出名的一战题材电影只有斯皮尔伯格的《战马》,除此之外,近年来,最常见的出没各大电影节上的战争片依然是以二战为背景,如《敦刻尔克》、《血战钢锯岭》、《父辈的旗帜》,还有去年上映的《决战中途岛》。
影迷们一想到一战,无非就是堑壕站的残酷,令人窒息的毒气战,重机枪和铁丝网夺走无数士兵的生命,很难再拍出新意。萨姆·门德斯敢于挑战这个题材,恰好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毕竟很久没有出现一战题材的战争电影了。
萨姆·门德斯执意拍摄本片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向祖父致敬。萨姆·门德斯的祖父回忆当年参战时的经历,成为本片的原型故事。当然,剧本经过了多次修改,导演的祖父也并非电影中送信的两名士兵。不过,这个初衷有点像彼得·杰克逊拍摄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主要是为了向他参加过一战并负伤的祖父致敬。
仅仅是致敬还完全不够,导演萨姆·门德斯在构想这部电影的时候,就考虑到“一镜到底”的场景展示,镜头跟随两个主角移动,营造游戏般的视觉体验。不仅如此,长镜头始终是很多评委和影迷们津津乐道的形式,更不用说“一镜到底”了。年,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就颁给了“一镜到底”的《鸟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导演萨姆·门德斯邀请到了当代最杰出的摄影师罗杰·狄金斯担任本片的摄影。
顺便恭喜罗杰·狄金斯,再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就是凭借《》。
光听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这个已经70岁的老头,但一提到他掌镜的电影,个个都如雷贯耳,比如《肖申克的救赎》、《冰血暴》、《老无所依》、《朗读者》、《:大破天幕杀机》等等。罗杰·狄金斯也是科恩兄弟与萨姆·门德斯的御用摄影师,不过这位老爷子曾14次陪跑奥斯卡最佳摄影,直到去年才凭《银翼杀手》首次拿奖。这次终于再次赢了。
不过,谁都知道,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大部分号称的“一镜到底”电影都是“伪一镜到底”。而且光凭“一镜到底”,《》还不足以拿下金球奖,入围奥斯卡最佳提名,这就需要《》具备更为独特的切入视角。
很多提前观看过《》的影评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一部披着战争片外衣的惊悚文艺片。的确,对于一部战争片来说,《》显得太过“安静”了。主角们从接到任务到送达指令,这一段旅程切换了四个主要场景:德军堑壕,法国农庄、小镇废墟,以及英军集结地。只有男主角最后一段狂奔的场景,算是对西线战场的真实写照。更多的时候,影片都很“安静”,只听见两个主角的碎碎念,观众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欣赏到主角们身后的风光。
在法国农庄,樱桃树被砍倒在地,花落一地。这里一片安宁,显然没有敌人,可谁知“祸”居然真的可以从天而降。在成为一片废墟的小镇上,夜幕下教堂燃烧的大火,映衬着下主角孤独的背影。然而这里是战场,敌人就在不远处,安静随即被打破。在紧张地追逐中,主角躲入室内,刚刚紧张的氛围又迅速降温。室内的法国女人和婴儿,壁炉和油灯的温暖,让人安心。
在整个观影过程中,你不知道主角们会遭遇什么,静谧中蕴藏着怎样的危险,文艺范与惊悚感无缝切换。不得不说,导演萨姆·门德斯对于本片“动”与“静”相结合,“快”与“慢”的节奏掌握,经过了一番精心设计,构建出一种暴力美学和田园牧歌的强烈对比。加上罗杰·狄金斯的调度,电影中展现俯拍、仰拍,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多种机位,镜头始终不离开主角,谁也不知道在“一镜到底”之下,是如何做到这么多种机位自如切换的,简直是镜头语言教科书般的展示。
《》的长镜头,本就已经将观众代入到主角的时间线上,观众可以感知到时间的流逝,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角们究竟走了多远的路。而这种暴力与静谧的快速转换,赋予了观众对这段旅程更为真实的代入感,真正实现了沉浸式的战场体验。有意思的是,正是凭借这种巧妙的节奏设计,看起来毫无剪辑的《》,在好莱坞年度影评人协会奖项中,拿下了一个“最佳剪辑奖”。
当然,用镜头叙事也多少削弱了电影本身的剧情。回看整个剧情,每一处细节和伏笔都环环相扣,但也并没有太多的惊喜。鲜牛奶必然有用;同伴身亡,必然要怀揣着嘱托完成任务;好莱坞动作片中“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套路也是必不可少。台词的设计也并未超出想象,甚至还有一些克制和含蓄,人物间的对白并不想过多地反思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一切都交给画面,交给观众去感受。
同时,“一镜到底”的视角设计,也让很多大牌明星只能匆匆一瞥,成为路人甲。但这也是本片整体设计的必然结果,镜头只对准主角,无数群像只是背景。在前面的铺垫中,似乎本尼饰演的上校是个好战分子,主角要面临的困难重重。可当主角到达之后,上校竟然从容接受停止进攻的命令,表现出对战争的厌恶,这不免有让观众心理上出现一定落差。
尽管有种种遗憾,但是能够完成这样一部“一镜到底”的大制作,对于电影《》的制作团队来说,尽管最终没能获奖,他们已经完成了一部影史上的伟大作品。为了完成这部电影,剧组打造了近1.5公里的实景片场,演员和摄影机走位排练长达四个月,单是法国庄园那场戏,就拍了五十多遍。导演萨姆·门德斯对于本片开创性和实验性探索,都值得载入史册。从艺术表达层面上,《》就已经赢得了足够的声誉。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