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

新病毒比SARS狡猾在哪儿九问新型冠状病

发布时间:2023/4/3 19:57:57   

这个春节,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对于鼠年的憧憬,不断滚动的疫情播报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在这场战“疫”中,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山大学附属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除了参与医务工作,还不断通过互联网做科普。他向记者透露,这些天面对的线上咨询最高时达上万人,是平日里的几十倍,“疫情突然,太多民众对这个疫情和病毒认识不足,不知道怎么办……”

那么,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我们究竟了解多少?

病毒怎么就盯上了人类?

有人说,如果把所有的病毒列出来,人类发展史看上去就是一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历史:天花病毒、甲流病毒、登革热病毒、SARS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等,都曾夺走人类大量的生命。这些直径约10~纳米之间的微生物,在人类不经意间就可以完成一次入侵,其表现形式可能是一个喷嚏,也可能是一次身体接触。

“病毒会不断‘进军’各种宿主,这个宿主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细菌,一个细胞,也可以是人类这样复杂的生物体。”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仇子龙说,病毒简单来说就是“寄生虫”,不依附于其他生物就没法存活、没法繁殖。

当一个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将走过6个步骤: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首先是吸附,病毒通过“识别”宿主细胞膜表面特有的受体蛋白分子,来“盯上”目标细胞。然后开展侵入——要么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要么直接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之内。

接下来是脱壳,病毒的感染性核酸“脱下”蛋白质外壳,然后“马不停蹄”地进行生物合成——根据基因指令,借助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场所,来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紧接着进行组装,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会组装成子代病毒;最后是释放,子代病毒释放到宿主细胞外。

这一次来袭的新型冠状病毒,其入侵步骤也是如此。以第一步的“吸附”为例,该病毒所要识别的,是人类呼吸道和肺部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团队近日在《自然》杂志发文证实了这一点。

新病毒比SARS狡猾在哪儿?

“狡猾!”“诡异!”这是林炳亮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一个最初印象。

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还很不够,尽管科学家在一些机理问题上取得一些进展,但还有很多临床表现尚未找到原因,如潜伏期患者具有感染性、无症状患者也有感染性、某些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持续排毒时间较长等,都是其“狡猾”“诡异”之处。

在他看来,这次疫情发展的速度和传播能力之所以如此强,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流行时,人们对这个新疾病的传播途径认识不足,导致疫情扩散。

二是新冠肺炎存在潜伏期感染和无(轻)症状感染患者,患者没有或仅有轻微症状,容易漏诊,如何找出这类传染源是疫情防控的一大挑战。最后一点,则是新冠肺炎作为一种新的疾病,人群普遍对它没有免疫力,导致疫情流行初期的“所向披靡”。

人体如何反击病毒?

一种病毒要想入侵人类体内,要突破“重重防线”,而人体也终将发现它们的存在,然后“奋起反抗”——这就是人体的免疫机制。

“打喷嚏、咳嗽、咳痰,这些都是免疫细胞与病毒作战的表现。”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波告诉记者,人类的呼吸系统尽管是一个与外界相通的开放系统,但这个系统从头到尾有多个环节,均部署免疫细胞“重兵把守”,防御病毒入侵。

据他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时,通过鼻腔和口腔进入到人体咽喉部后,将进一步蔓延气管及更细的支气管,进而到达肺泡。不过,这些病毒进入肺泡的每一步,都会遭到免疫细胞的“防御”和“监视”。

具体来看,人体气道表面的大部分细胞,都含有“像刷子一样”的细长纤毛,这些纤毛表面还有能够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这些黏液能够包裹病毒,并依靠纤毛向上推动,经气道从口腔内排出——这个过程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咳痰”。当然,咳出的痰上,也就沾着不少病毒颗粒。

“如果病人出现干咳症状,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病毒突破气管、支气管部位的防线,侵入到了肺泡,肺泡部位的免疫细胞,同样会被激活。”黄波说,如此一来,一整套环节中的免疫细胞都会被激活,释放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机体发热。

这也是为什么病毒感染后,人类会有发热症状,并且成为一个验证感染的关键指标。

此外,病毒入侵肺泡后,如果引起大量肺泡上皮细胞死亡,其释放的死亡物质,还会进一步刺激免疫细胞,引发更强的发热反应——具体表现就是持续高热。

“发热反应其实也属于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一方面过高温度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温度升高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防御能力。”黄波说。

除了发热症状外,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部分病人,还出现了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黄波说,这是由于咽喉与食道相连,部分病毒可能通过咽喉部进入到消化道,通过感染肠上皮细胞以及激活肠道免疫反应,产生相关症状。

症状为何轻重不同?

那么,为什么感染者会有不同的反应症状?答案在于每个人体内免疫系统功能有强有弱。

黄波告诉记者,大多数年轻患者表现为轻症,正是因为他们的肺部上皮细胞状态较为良好,对病毒入侵的天然反应迅捷有效。他们的免疫细胞功能完整、良好,即便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也可能不出现临床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

老年人的情况则不然,随着年龄增长,人的机体功能开始退化,在应对病毒时,肺部上皮产生干扰素会“慢半拍”,产生的量也会少一些,这意味着,它们的免疫细胞释放干扰素以及吞噬病毒的能力会有所下降,于是人体整体抗病毒能力下降。

“如果老年人还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时,其免疫系统功能更是薄弱,抵御病毒的能力更差,更容易被病毒感染。”黄波说。

目前来看,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死亡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并且患有其他基础性疾病。

黄波说,正是由于这些患者抗病毒的免疫力低下,从鼻腔、咽喉部到气管和支气管等诸多环节,未能将病毒“有效阻击”,使得病毒侵犯肺泡,导致共用的肺泡血管壁膜受损,血管里的血液进入到肺泡,导致缺氧,引发危重病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黄波看来,不管年轻人免疫系统功能有多么好,不良生活方式如不规律作息、通宵玩手机、吸烟饮酒以及旅途疲劳等,都能导致免疫功能临时紊乱,从而给病毒带来可乘之机。

“人的症状轻重,也和入侵的病毒量有关。”黄波说,当病毒短时间内大量入侵机体时,即使是健壮的年轻人,其机体免疫系统也可能没法控制住全部的病毒。

药物研发急不得?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的严峻形势,由各类机构和企业研发或筛选的“候选药物”“候选疫苗”频频被曝出,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9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