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

这部朋友圈爆火斩获戛纳大奖的电影,我们

发布时间:2023/9/17 17:00:51   
前几天,有部电影“疯”了。对就是它——《寄生虫》-05-30(韩国)成绩逆天。以评审团9票全部通过的成绩,一举拿下韩国历史上第一个戛纳金棕榈。豆瓣9.0,烂番茄%,IMDb8.9。票房神话。连续12天夺得韩国票房冠军,累计观影人数破千万。在法国,越南,澳大利亚,均破韩片在当地最高票房纪录;在中国香港,超过《霸王别姬》,成为史上票房第一金棕榈。口碑炸裂。不少观众看完表示:如醍醐灌顶般酣畅淋漓!外媒更是激动到飞起—IndieWire网站:《寄生虫》令人眩晕,精彩绝伦,完全无法归类。英国《每日电讯报》:这是一部钻进你皮肤挖洞,并将会把它的“牙齿”深深插入躯体的电影。高票房!高口碑!高成绩!如此耀眼的“三高”作品,也惹的不少还未看电影的朋友怀疑:是当真实至名归,还是过度吹捧?再看最近的评分:已经从9.3跌至9.0。口碑也呈现两极化趋势。有些人称之为“神作”然后开始一一分析,有些人觉得剧情逻辑一堆硬伤然后一一举例。甚至不少人开始拿去年的《燃烧》相比——站《燃烧》的在《寄生虫》的短评下这样说:我为批评《燃烧》而向李沧东道歉。站《寄生虫》的不服:反正我喜欢《寄生虫》不喜欢《燃烧》,喜欢直白表达剧情同样精彩,不喜欢隐晦生涩暗喻。当然,杀姐截的都是比较“温柔”的,可能只是自己的主观看法。但那些开始玩“唇枪舌战”的人,杀姐就看不懂了。话说的真是一个比一个“狠”:“比起《燃烧》,《寄生虫》就是次品”或者“比起《寄生虫》,《燃烧》就是垃圾”……当然,这其中也掺杂着些搞笑的人:《燃烧》都不如,那不是超级烂片了。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很多时候才会取平均值。对于杀姐我来说,《燃烧》和《寄生虫》各有千秋,我都很喜欢,也推荐你们两部都去看一下。不过这两部电影的观影感受还是不一样的,在我心里:《燃烧》可以看好多遍,《寄生虫》可以好好看一遍。今天,咱们先来谈谈《寄生虫》。究竟,它配不配的上这个金棕榈奖?(提示:以下涉及少量剧透,建议先看电影再看影评)————————我是进入正题分割线————————关于是否“实至名归”,杀姐分了两点来说。从优点上看,它是否是值得“自来水”的上乘佳作?从缺点上看,它又是否做到了“瑕不掩瑜”?扪心自问,说出你的答案。如果两者的答案都是“是”,那么结果显而易见。如果有“否”的存在,那么倒还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了。讨论之前,先看故事—宋康昊(宋康昊饰),一个标准的社会底层,一直和妻子儿子女儿一家四口住在廉价的半地下室里。一家子无业游民,目前只能靠帮人叠披萨盒勉强维持生活。突然有天,时来运转。儿子因为朋友的关系,得以在一户有钱人家做英语家教。进入豪宅后连连震撼:有钱人的生活真的不是普通人所想象的。而后儿子灵机一动,设局把老爸老妈老妹儿都给安插了进来。一下子实现了全员再就业,一家子窃窃自喜,自以为已成功地鸠占鹊巢,可以好好的“寄生”了。殊不知,真正的危险和毁灭正悄然逼近……故事讲到这里,主题也已经很明显了,参考海报,再结合“寄生虫”这三个字。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贫富差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1%的上流阶层,掌控着90%财富和权力。本是两个平行世界的人发生了交集,穷人和富人之间,穷人和穷人之间,会有什么戏剧化的冲突和故事呢?那么,导演奉俊昊是否讲好了这些“寄生虫”?又如何讲好了这部电影?看完电影,大家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观点。01褒奖的人这样说:一、后面层层的反转和荒诞舞台剧式表达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二、前面足够多的细节和幽默桥段,都是在为后面深刻的阶层思考做铺垫,主体性和观赏性好…三、有很多意象值得解读…这三点,我都认同。关于第一点:荒诞自不可说,两个近乎极端家庭的相遇就足够荒诞。而层出不穷的反转,绝对是这片子的一大亮点。它的厉害之处在于有时候你是知道“要发生点什么”的,可真正发生的事却依旧让人震惊。比如关于老管家被赶出会再返回,跑到地下室的那一句“老公”,一下子把我惊到了!更让我吃惊的还有夺取老管家位置的男主老婆的反应,竟然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去为难寄生在地下室的两个人。究竟谁才是寄生虫?谁又把谁当成了寄生虫?杀姐想到了《少年牯岭街杀人事件》的一条短评:这是弱者送给弱者的一刀。关于第二点,幽默桥段。说实话,这部影片中的幽默桥段挺多的,但在我看来,大多都是冷幽默。看的杀姐又紧张又想笑又觉得心酸。今天不谈那些,就说两个我认为是纯搞笑的场景吧—第一个场景,是老管家实力模仿朝鲜知名主播李春姬。简直绝了,惟妙惟肖,绘声绘色…看的杀姐我笑到不行。第二个场景,有钱人家躺在沙发的一场“船戏”。“顺时针”,嘿,你懂得…杀姐就不过多描述了。关于第三点,意象的解读。《寄生虫》最不缺的就是意象的解读了吧,石头、楼梯、蟑螂、气味…各种解读铺天盖地,而且大都有理有据,有迹可循。比如楼梯。电影中反复出现和楼梯有关的场景。仔细观察会发现,富人走的楼梯宽而短,而且大都是自下往上的,意味着上层阶级更“光明闪耀的世界”。而男主一家走的楼梯又长又窄,而且都次都有“事情”发生,充满着颠簸和坎坷。还有贯穿全部影片的,最主要的元素“气味”。有人说,男主最后为什么捅死朴社长,只是因为人家捂了下鼻子吗?奉俊昊接受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这是一部关于礼仪和尊严的电影,尊德守礼的程度成为一道准绳,让人思考,是将彼此划分为寄生虫,抑或是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其实,从男主一家陆续在有钱人家“安窝”时,男主人一家人都或多或少的表现了“嫌弃”之感。从小孩子的“他们两个味道一样”,到太太捂着鼻子在车内和朋友讲话,再到太太和丈夫在沙发上对男主味道的“讨论”…每一次都加深了男主的自卑和愤怒感,以至于最后看到朴社长明显的捂鼻子的样子时,彻底愤怒绝望,最后失控。其实,除了以上一些亮点,《寄生虫》还有很多很多亮点:比如,恰到好处的音乐和精彩绝伦的剪辑,一边是水淹陋室,一边是生日聚会。有些人正在享受娱乐带来的快乐,有些人却连家都没了……鲁迅先生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可寄生在别人身上生存,纵使得一时“光鲜亮丽”,一场暴雨来袭,一下子就把他们打回原型,这梦不醒也得醒……只是醒了之后别忘了提醒自己: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蛆虫。寄生,终归是死。这是《寄生虫》带给我的冲击感,弱者之外还有更弱者。伪造的寄生的梦终会支离破碎,层层反转出乎意料,但细细琢磨,又在情理之中。从观感和影片的整体质量上看,我觉得很棒很精彩。金棕榈奖,它实至名归。02但批评的人又这样说了:一、充斥着大量的逻辑缺失…二、同质化严重,为了制造矛盾而制造矛盾,不太真实,没精神内核…三、浅显…没有任何值得探讨的意象和隐喻,非常单薄…很显然,第三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该片最不缺的就是意象解读了!那么前两个说的对不对呢?对。设计感太重,逻辑不通。这是该片的一大瑕疵,但这个瑕疵又大的让人难以“视而不见”。比如,朴社长夫妇回家后,说了声“气味”。但这气味,说的只是男主身上的“穷酸”味。不是我抠细节,只是前一秒男主一家人狂欢喝酒吃食的味道,一点都没闻到吗?味道应该超级大吧?还有,男主一家人进入富人家工作是不是太顺利了?哥哥抖机灵,能将妹妹安排进来,其实在情理之中。但随即爸爸妈妈,一个接一个的就这么“顺利”的进来了???之前看了一个采访,记者说:当初是哥哥的朋友介绍哥哥进来的,朋友说喜欢了补课这家的小女孩,希望长大后可以和她在一起,不希望别人“抢食”,所以才介绍给你。一般来说,是不会将喜欢的人介绍给好朋友的吧?奉俊昊笑笑表示:确实现实不太可能发生,为了推动故事发生嘛。为了推动故事发生,为了制造冲突,为了给观众带来巨大的冲击…我觉得,导演一定刻意安排设计了不少的情节,所以也就造成了不少的“逻辑硬伤”。但,《寄生虫》做到了瑕不掩瑜吗?这样的瑕疵能被原谅吗?在我心里,逻辑硬伤是大问题,瑕不掩瑜谈不上,但这种瑕疵,我可以原谅。商业电影,只要不是晦涩难懂,好好看一遍就可以。而第一遍,它给我的冲击感太强太大,以至于我看完就跟好朋友安利:吹爆《寄生虫》,太太太好看了!!!但正是因为它的呼声“太高、太猛”,导致很多人抱着很高的期待去看。但却发现了这样一些瑕疵,失望之余还带点愤怒,觉得被欺骗了,觉得《寄生虫》完全就是在“尬吹”。千人千面,可能你看到的正是他没看到的背面。也许有些人是在随波逐流打高分,但从平均值上来看。有不少人是内心真正受到冲击愿意为它“自来水”的,比如我就是。我们尊重有些人的喜欢,也尊重有些人的不喜欢。在回到最初的问题:《寄生虫》配的上金棕榈奖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但答案已经不重要了。在我心里,为电影而嗨,一年难得有几回。所以这次,我也愿意为它狂欢一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6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