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寄生虫 >> 寄生虫的习性 >> 工作细胞人体生物课,原来可以这样学
万万没想到,日本动画片《工作细胞》第一次暴露在中国公众视野中,竟然是因为疑似这部漫画的爱好者入侵并攻占了病友交流信息用的“血小板吧”,引发社会不满。事件很快平息,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这部动画片是非常有人气的。
《工作细胞》改编自同名漫画,是作者清水茜第一部连载作品,雏形是作者参与第二十七届少年天狼星奖获得新人奖的作品《细胞的话》,调整之后于年三月开始在《月刊少年天狼星》上连载,社会影响力不小。刚刚过去的今天七月,由于日本持续高温,中暑情况时有发生,《工作细胞》特别推出以“热中症”(即日语中“中暑”)为主题的独立篇,免费阅读,帮助国民了解中暑问题,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把人体生物课讲得生动形象,把科普做得有趣且浅显易懂,大概是这部漫画作品获得成功最突出的原因。相比之下,动画作品虽然也很成功,但优点和缺点也都十分明显。
《工作细胞》将人体内各类型细胞进行拟人化处理,将细胞的职能比作工作,人体的血管和器官比作交通枢纽和工作场所,三兆两千亿个细胞全年全天候地处在工作状态,不眠不休。漫画中,细胞的工作场所是一具常年处在亚健康状态下的男性(漫画中有表现身体在执行某些成年人行为时发生机能障碍,事后又感染淋球菌的故事),日常小刮小碰,频繁暴露在细菌和寄生虫污染环境下,细胞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最大的意义在于保住自己的工作场所。
身体里的细胞大多是日本推崇的“职人”典范,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坚守岗位,做好分内的事情,并做到极致。
同样都被冠以“工作”之名,大多数人在敬业精神、爱岗态度上面对工作细胞都自愧弗如,工作细胞在敬业爱岗方面当之无愧是时代楷模。
漫画单行本封面
动画版本的《工作细胞》以战斗的模式展示以免疫力系统为代表的人体机能是如何运作的,每集都在战斗。战斗的同时,也有配合角色介绍的静态画面,如果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涉及战斗人员较多,战斗人员构成复杂,动画要频频切入静态画面听清澈的女声标准语朗读人物介绍,宛若是在做日语听力练习。
对于一部以“科普”为己任的动画作品,这种静态是漫画改编过程中难以决绝的难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调节阅读细胞功能简介的速度,但面对不确定的观众时,动画很难获得这种弹性。
好在动画中的战斗场面多又频繁,动静两个极端彼此制衡,也不会显得静态画面配合旁白简介的场景太过平淡沉闷。另外,《工作细胞》不能安排角色自我介绍的原因在于细胞的高度拟人化,许多细胞自带设定。比如嗜碱性粒细胞(日称“好盐基球”,杉田智和配音)从出场到退场除了贡献一些谜之重度中二病的台词之外,并没有发挥什么实际作用,鲜明的人物设定为动画增强了喜剧感,却无法很好地配合自我介绍。
除了人物生动,表现细胞功能部分形象,人物造型或英气逼人或美丽可爱,画面细致、配色温馨,声优阵容强大、情节轻松幽默、大量致敬经典动漫作品有梗有料等优点之外,动画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工作细胞》塑造角色时带着性别刻板印象。负责凝血治愈的血小板被设定成可爱的幼女,主要战斗人员大多设置为男性,视角角色红血球(花泽香菜配音)是一个主要任务是贡献表情包的“傻白甜”新人,除了巨噬细胞,配置给女性的角色大多处于被保护、被救助的位置——即便她们可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原作漫画中,像白细胞这样的战斗人员也是有男有女的,到了动画改编过程中,为了突出角色牺牲掉了性别平等,变相促进了性别刻板印象。女性被分配到辅助性的后方工作,负责运送、治疗和信息传递工作,男性负责冲锋陷阵。
除此之外,对于入侵病菌、寄生虫的杀戮场面处理,《工作细胞》完全不回避血腥镜头,也不排斥暴力场面,对于男主角白血球(前野昭智配音)的英雄化处理,使得暴力场面正当化,“能打”甚至成为英雄形象的组成部分。对于一部面向全年龄段的动画作品,或许监护人应该适当指导儿童正确认识暴力。
人气最高的“血小板”
除却暴力和性别刻板印象,《工作细胞》在制作和其他配置上都有着一流动画的水准,它寓教于乐讲故事的方式值得包括教学和面向公众的大众科普领域学习借鉴,如果对学习生物感到吃力困难、缺乏兴趣,或是想要增加一些科学知识,都应该趁着假期的时间好好看一看这部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