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寄生虫 >> 寄生虫的习性 >> 常见的这两种小虫,会给孩子带来致命伤害,
为了让小朋友感受自然,经常有宝爸宝妈带着孩子去公园等地玩耍。
但是花草树木多了,难免也会有一些飞虫出没。
最近兜妈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个3岁的小女孩,在公园玩耍时无意中被蜜蜂蛰了一下,差点没命!
当时,孩子的腿被蜜蜂蜇了,疼得厉害,哇哇大哭,妈妈想起以前看到的知识,就用公交卡刮掉了孩子腿上的蜇针,又用矿泉水给孩子冲洗,才减轻了孩子疼痛。
但孩子仍有不适症状,嗓子疼,呼吸困难,妈妈医院。
医院里,孩子突发过敏性休克,全身起疹子、小便失禁,直接被送进急诊室!
所幸孩子最后平安无恙,医生表示:还医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小小的蜜蜂,也可能致孩子于死地,幸亏妈妈处理得当,医院。
虽然现在城市地区高楼林立,花木稀疏,蜜蜂数量大不如前,但是一旦被蜜蜂或胡蜂蜇伤,则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局部和系统中毒症状。
特别对于婴幼儿来说,其抵抗力不如成人,如不及时抢救,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
被蜜蜂蜇该怎么办?
蜂蜇伤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如头面部、颈部、手背、大小腿及脚踝等。
通常情况下,患者会出现蜇伤处疼痛,灼热,红肿瘙痒;
如不幸被毒力比较大的蜜蜂蜇伤,则除有局部症状外还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头晕、过敏、全身抽搐、血压下降、昏迷、休克等,极易引发死亡。
错误做法:
1.在发现孩子被蜜蜂蜇伤之后,不要盲目用手拔出毒针。
蜜蜂蜇人后,其留下的蛰针尾部还牵连着蜜蜂的毒囊、肌肉和其部分内脏,这部分器官脱离蜜蜂身体之后还会不停地蠕动,挤压毒囊,促使毒液沿着蛰针不停释放。
用手拔针,会直接挤压毒囊,迫使更多的毒液快速注入体内。
2.不要热敷,或用指尖挤压伤口。
热敷或挤压的方式会加速毒液扩散,加剧红肿症状。
正确急救步骤:
1.用薄的小卡片或指甲,沿皮肤将蜇针刮出;或者用针将蛰针挑出,以避免挤压毒囊,加重中毒症状;
2.使用肥皂水或者5%氢氧化钠冲洗伤口,中和酸性毒液;
3.用冰块或冷毛巾进行局部湿敷,减少毒液的吸收同时缓解肿胀症状;
4.如除被蜇处红肿之外,患者还出现了过敏、呼吸困难等严重不适,则应及时送医急救。
当心这种常见小虫
除蜜蜂之外,生活中还有一种常见昆虫可能在无意中侵害孩子的身体。
随着猫狗的日益增多,其中蜱虫便是一种日常多发的寄生虫,如果孩子遭遇蜱虫叮咬,宝爸宝妈又该如何进行有效处理呢?
蜱虫又称壁虱、扁虱、狗豆子,是许多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常见于猫狗身上,偶尔也会寄生于人类身体上;
特别是对于爱玩爱闹的小孩来说,在野外的沙坑草地上打滚玩耍,极易被蜱虫感染。
一旦儿童染上蜱虫,那么轻则头皮发痒、精神萎靡;重则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甚至引发脑炎等严重病症。
几个月以前,家住杭州滨江区的小姑娘楚楚就不幸被蜱虫叮咬。
因为天热,2岁的楚楚赤脚在家走来走去。当她坐下来的时候,楚楚妈无意中瞄到女儿大脚趾上长出了一颗“黑痣”,再凑近一看,发现“黑痣”居然是虫子。
整个蜱虫的身子已经嵌入脚趾之中,因为虫子咬得紧,楚楚妈也不敢直接暴力将其摘除;
最终在楚楚爸的主持下,果断将孩子送医,在医生的小心处置下,半个多小时之后才将虫子从脚趾上完整摘下。
很多人发现蜱虫后,第一反应是直接将虫子扯下来。
殊不知蜱虫吸血的口器上面长有倒刺,不当摘除很有可能使口器折断在皮肤里,进而引发感染,引起其它诸多不适症状。
如果小孩被蜱虫叮咬,且虫子头部已钻入小孩皮肤,宝爸宝妈应该小心地进行如下操作:
1.用酒精、乙醚或煤油等涂在蜱的头上及身上,使蜱虫麻醉或窒息死亡,然后自行松口;
2.待蜱虫松开口器且头部从皮肤里慢慢退出时,再用镊子取出蜱;
3.最后将取出的蜱虫用火或者其它方式处理掉,注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蜱虫,或者用手直接碾碎蜱虫,以免被蜱虫体内的细菌感染;
如不幸沾染了蜱虫身上的流出物,则要及时洗手,进行手部消毒。
当孩子被单个蜱虫叮咬时,宝爸宝妈可进行如上处理;
如果是孩子已经感染了这种寄生虫,且虫子在身体上已经潜伏多日,则应及时带孩子就医,以免出现严重的发烧及感染症状。
父母让孩子去公园和野外游玩,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放松心情,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更加了解自然。
但是当孩子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候,宝爸宝妈也切不可忽视了野外蚊虫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在野外,最好不要让孩子的穿着暴露太多皮肤,同时返回家中时一定要给孩子进行仔细清洗,以降低被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