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寄生虫 >> 寄生虫的天敌 >> 寄生虫地下室的穷酸味,不搬出去就永
好久没有看这种被称作“类型片”的电影。
有人说:“电影以余味定输赢”,观众对电影的口味重口难调,看完之后的感受也是多样的。
《寄生虫》,我想大部分的观影谈论都会集中在“阶级”这个话题上。
来自地下室的基宇一家四口,成功寄生在上流饲主朴社长家,过上了人模狗样的生活,却在一个暴雨夜,接连的意外发生,事态变得失控。
影片全长有两个小时十几分钟,留下了几个疑问:
1、敏赫送给基宇的石头有什么寓意?
2、多惠为什么会喜欢基宇?朴太太为什么会同意基宇做家教?
3、基婷怎么知道小儿子是一年级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她是怎么驯服小儿子的?
4、前管家太太暴雨夜的狼狈(似乎脸上还有血)是怎么造成的?
5、基宇看多惠的日记这一段的意义在哪?
6、朴社长家的小儿子解出了门廊灯闪的摩斯密码了吗?意思是什么?
说一说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吧。第一个跳到脑海里的词是荒诞。
影片中的人物个性太过标签,且剧情完全不符现实逻辑,更给人一种看舞台剧的感觉。朴太太单纯简单,朴先生伪善自私,朴家大女儿花痴,朴家小儿子精神不是很正常,金家四口人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底层人,影片中的人似乎是一个个贴上形容词的木偶,在棋局上按照既定规则任创作者表达。
这没有什么好或者不好,符号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剧情发展,但是也需要我们通过脑部来理解一些缺少过渡的情节。
奉俊昊导演在影片中设置了很多寓意。我个人很喜欢气味这个点。
当基宇爸爸第一次出现在朴社长家,朴社长的小儿子就天真地跑来跑去问基宇爸爸和基宇妈妈,说他们身上有一样的味道;朴社长也说基宇爸爸虽然在言行上可以保证不越界,但是气味会越界,嫌弃基宇爸爸身上有一股类似煮抹布的味道。
在作为上层人的朴社长的认知里,坐地铁的人有地铁人群的气味,住地下室的人有地下室的气味。这是阶级社会不可逾越的界线。
暴雨夜作为影片的反转点,也是相当惊艳的。这点我就不多说了,有兴趣去看《寄生虫》的,可以期待一下暴雨夜。
一场大雨,朴太太庆幸着因祸得福,也是这场大雨,几乎毁了地下室一家人前半生的所有努力。
基宇爸爸在避难场所说的那一番“没有计划就是最好的计划”的言论为之后朴社长家小儿子的生日party提供了依据。
最后,击溃基宇爸爸的可能不仅仅是朴社长对生命的漠视,更来自于那捡起钥匙时捏鼻子的动作吧,最直观的暗示最具有毁灭性。
这个大概是面向未来的电影。除了让我们更多思考阶级问题,期待一个更平等的社会之外,对于大部分为了生活而汲汲营营的普通大众来说,没有任何的现实指导意义,甚至还有点添堵。阶级对立是与生俱来的,和上层人下层人群体本身好不好没关系。富有是“原罪”,贫穷也是。所以呢?
有一点还蛮好笑的,我刚完《寄生虫》没多久,室友就说想看。她平时就是喜欢看那种重口味片子的,我就很好奇,她怎么会想看这种反映现实的电影,问她是不是以为这个片子也是像日本电影《寄生兽》那样讲怪物的。某人说是。hhh,我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