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

总评奥斯卡选择韩国电影寄生虫,奥斯卡

发布时间:2022/10/18 15:50:55   

因为《寄生虫》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所创造的历史时刻,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也变得格外有话题性。

大概这就是为何《洛杉矶时报》资深影评人JustinChang认为:是奥斯卡更需要《寄生虫》改写历史,而不是后者更需要前者的加持。

他洋洋洒洒不吝表达对奉俊昊这部作品的钟爱之余,也在结果揭晓前,抛出了对奥斯卡评委们掷地有声的问话:过去几年一直着力扩阔会员构成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真心想看到努力的成效吗?真心想打破美国本土对全球电影行业的“垄断”吗?

本届奥斯卡评委们终于给出了一个肯定答案。《寄生虫》并未止步于最佳国际影片,而是一举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共四项大奖。

它作为一部非英语片所创下的奥斯卡记录,恐怕短时间内也很难再被打破。尽管在无数影迷心目中,《寄生虫》甚至算不上奉俊昊的个人最佳,但天时地利恰好成就了其登顶封神——就像是带着去年获最佳导演及外语片等奖项的《罗马》未能实现的众望,《寄生虫》终于走完了外语片摘下奥斯卡桂冠的最后一段路。

人们一直在等待奥斯卡勇于革新,突破保守取态与中庸口味。

而在这个求变的节点上,《寄生虫》出现得恰到好处。

用JustinChang的话说就是:“如果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非英语片理当让好莱坞自愧不如,那《寄生虫》就再合适不过。”

因为该片处理的,正是美国电影几乎从来不去从道德层面介入的阶级问题。人人都知道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是普世的,却只有奉俊昊用高度工业化的创作方式完成了极为娴熟的表达,而这恰恰是奥斯卡超位的评审所喜欢的方式。

脱胎自好莱坞家庭情节剧的叙事方法,与重要社会议题带来的普世共情,让《寄生虫》既与奥斯卡的审美保持一致,又展现出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求新求变、放眼世界的诚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确是奥斯卡更需要奉俊昊。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也体现了今年奥斯卡金像奖的革新需求。

虽然今年是公认的奥斯卡大年,前哨战也堪称激烈,但颁奖季的后半程依然回归了由《》和《寄生虫》领跑的双雄对决。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来看看之前提名的8部作品为何“输”给了《寄生虫》?

首先九部入围影片里,《极速车王》和《乔乔的异想世界》属于最弱梯队,前者的优势仅限于技术奖,后者因为拿了一些改编剧本的前哨战奖项(美国编剧工会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所以提前锁定最佳改编剧本奖。

威尼斯金狮得主《小丑》虽然坐拥11项奥斯卡提名,但毕竟是靠一个人撑起整套戏,所以也只有杰昆·菲尼克斯的影帝最被看好。

《小妇人》和《婚姻故事》则可归为同一梯队,这两部电影各具光芒,但放在今年格外厚重的入围名单里,就显得分量相对较轻了。

《小妇人》让人印象深刻之处,是其对经典文学充满现代意识的崭新诠释,可惜灵气有余但硬伤也不少——非线性叙事掌控力不足、以色调切换时空太生硬、配乐喧宾夺主;

但因为是女性导演,相信这其中有很多人都心照不宣的原因。

而《婚姻故事》虽为大热影片,但一方面从格局上就输了一截(可以对比同样是家庭情节结构的《寄生虫》处理的议题纵深),另一方面这种讲述“婚姻关系自由落体”的故事,站在观众的角度上看得很过瘾,但站在奥斯卡评委的角度上,恐怕很难将大奖颁给一部“拆解”家庭价值的作品。

所以,之前大热门的《婚姻故事》是输在剧本上。

《爱尔兰人》和《好莱坞往事》体量相仿,同样出自于电影大师,同样散发着浓厚的怀旧意味,也同样是传统奥斯卡的「老白男」口味。

两部电影都是从美国历史出发,追溯黄金年代的或唏嘘或动人,后者更把迷影情结抒发到登峰造极。

但从这两部重量级巨制在一系列工会奖项中并未获得明显优势就能看出,时代确实再变了。

传统固然值得珍视,但一味沉缅于带着复古滤镜的吉光片羽也不行。今时今日,黑帮史诗也好,好莱坞旧梦也罢,都无法再让人发自内心为之激动。所以这两部格局宏大的美国视角之作,本质上都和奥斯卡如今希望突破守旧标签的革新需求背道而驰。

今年的表演类奖项,整体可谓毫无悬念。

《小丑》和《朱迪》都是因为主角的表演才能够成立的电影,所以影帝影后自带绝对优势,前哨战也分别一路横扫了工会奖。

值得一提的是蕾妮·齐薇格挑战朱迪·加兰这样集堕胎、酗酒、自杀、病痛、婚姻破裂、负债累累这一连串的苦难角色,难度堪比去年《波西米亚狂想曲》里的拉米·马雷克,也是要靠变身式演技才能达成。而《朱迪》作为奥斯卡格外青睐的明星传记,内容虽然乏善可陈,但蕾妮戏我不分的感染力,却能让人看完电影后很久回不过神。

甚至有网友说:

“当过最高片酬女演员,连续三年提名奥斯卡并无悬念拿奖,名利场的绯闻中心,记录和话题的缔造者,蕾妮·齐薇格。起家于新千年之初,近期暗淡了十余年,如今拿到那樽影后,也算是纷纷扰扰潮起潮落的荣耀,一个完满的句点。”

奥斯卡男女配角奖,也和前哨战的结果完全一致。

《婚姻故事》的劳拉·邓恩和《好莱坞往事》的布拉德·皮特,都是早就拿下了包括演员工会奖在内的一大堆配角奖。不过男配角一项,《爱尔兰人》里两位老戏骨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其实都贡献了无可挑剔的表演,不过该片九项提名却颗粒无收的爆冷程度,也丝毫不亚于评委们把大奖一股脑砸给非英语片的出人意表。

而对拥有一颗老灵魂的影迷而言,老派黑帮片在这个时代的黯然谢幕,或多或少都让人怅惋。

因而看到奉俊昊在颁奖典礼上致敬马田·史高西斯时更觉动容,记取传承,至少让这届奥斯卡奖看上去不分彼此和乐融融。

而《美国工厂》不出所料拿下最佳纪录片时,两位导演对于「全世界工人应该联合起来」的获奖寄语,强调了工厂指向下的普世苦况。

表象的文化差异下,资本主义让全世界殊途同归,看上去,这是奥斯卡评委们今年在意的焦点议题。

不过,着实也让曹德旺再火了一把,这些匠人精神,确实值得永久流传。

《》和《寄生虫》其实是两部完全没有可比性的电影,但因缘际会下却成了今年最佳影片的两大热门之选。

前者包揽了制片人工会、英国学院奖、导演工会奖等前哨战大奖;而后者在拿下演员工会奖的最高荣誉——最佳群体演出奖时,已被英国媒体预测为“有可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第一部外语片”。

因为在奥斯卡评审委员会中,演员投票占比15%,而这个群体向来最抗拒必须读字幕的非英语片,所以《寄生虫》能在外语片连入围都极困难的演员工会奖成功突破字幕的一英寸壁垒,很有意思。

《》之所以被认为有“奥斯卡相”,源于它集合了各种一目了然的得奖特质:

镜头对准大历史里的小人物、旧瓶新酒彰显战争里的人性之光、技术和艺术又浑然融合,从质素到立意都颇符合奥斯卡美国式文艺片的标准。再加上「伪一镜到底」噱头十足的设计,也不免让人想起五年前的大赢家《鸟人》。

所以颁奖前的多方媒体预测都将《》视为符合奥斯卡金像奖常规选择的头号大热。

尽管作为影迷,我个人觉得《》壮美如诗调度精湛,但其实它更接近一场沉浸式体验,高度形式感牺牲了剧作的复杂性,很多对该片的批评也指出了其技巧大于内容。

奥斯卡最终肯定了《》作为视觉奇观的技术贡献,但把大奖都义无反顾给了《寄生虫》。

亚洲电影的先例,是好莱坞类型片评判标准变奏了?

难道这意味着学院终于肯颠覆其一贯标准了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一路从好莱坞汲取类型养分的韩国电影,其实早已是亚洲电影里最能与好莱坞工业标准相衔接的。再加上ChinaJoy不惜重金全力公关冲高票房(根据韩影研究员给的数据,CJ公关费约多亿韩元)。

《寄生虫》赢得各大工会成员的好感是水到渠成。与其说奥斯卡爆冷,不如说是希望自己更具有普世视角的奥斯卡奖,刚好遇到了一部既高度类型化又探问普世困境的韩国电影,彼此需求完美契合。

同时,也因为《寄生虫》运用的是大众性、国际性的叙事策略,所以它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这当然也是类型生产的巨大力量:同一套叙事资源下,本土的就是世界的。

语言和文化差异,完全不妨碍美国人共情韩国人的阶层鸿沟。而且奉俊昊精通情节剧法则和类型杂糅,使用的表意系统对西方观众来说也不陌生,所以虽然这是一部亚洲电影,却不但看不出什么东方美学,反而更接近于好莱坞脉络下的类型片变奏。

不是《寄生虫》改变了奥斯卡的标准,而是它本来就可以被纳入奥斯卡的评价体系,并以一种活力新血的姿态,去展现奥斯卡学院奖的世界性与包容力。

还是那句话:有怎样的观众,就有怎样的电影。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相比奥斯卡对外语片的宽容度,《利刃出鞘》作为一部久违的古典推理类型片,处境却很尴尬,不知是否因为该片给出了一个让虚伪的民主党和保守的共和党都不愿看到的讽刺结局——自家大宅合理合法被移民鸠占鹊巢。

虽然某种意义上它有点像《寄生虫》,但穷人和富人一起同归于尽,显然还是比把美国本土的左派右派都打五十大板更容易获得认同。

但而对中国观众来说,今年奥斯卡具有存在感的时刻,除了在「最佳国际电影」颁奖致敬环节的混剪里一闪而过的《卧虎藏龙》《重庆森林》《花样年华》和《霸王别姬》等画面,也就唯有致敬已逝影人时出现在大银幕上的高以翔了。

不乏许多“热心网友”在颁奖结果揭晓后热切吐槽奉俊昊的电影不怎么样、不够实至名归,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849.html

------分隔线----------------------------